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3__下)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3__下)

原作者黃耀明
整理者: 山中人

(續前文)


 


          
    固則萌,萌則長

    同大多數人一樣,黃耀明也釋字為“固則萌,萌則長”。補出省略成分,則為 :固(氣)則萌(氣),萌(氣)則長(氣)。故這兩句應釋為 :使真氣在丹田受到培養、鞏固後,要使之向會陰處萌發,萌發後,就要不斷長養真氣,使之向尾閭處上長。這裡的“萌”和“長”顯然是以植物喻人體真氣。

    丹道經典詩文多以草木喻人,最典型的為丹詞《無根樹》。對此,田誠陽《中華道家修煉學》說 :“在道家修煉學,以無根樹喻之為人。因為人身生機,如同大樹,但是腳下無根,道家修煉則以炁為根。”又如《難經· 第八難》:“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絶則莖葉枯矣。”

    這樣植物萌芽正如人體真氣之初萌。意守丹田以培養真氣,使之充盈,有足夠的力量長出丹田,行至會陰(未過會陰),這是“萌”。因此時仍是萌發,而未向高處長,也看不出生長,即田誠陽《修道入門》所說 :“一陽初動,為地雷伏,其炁始發,在內不在外。丹書喻之曰‘黃芽’,即在土內初萌之嫩芽,尚未見於太陽。”任法融《周易參同契釋義》在解釋“陰陽之始,玄含黃芽”時也說 :“黃芽 :在此處喻水中藏著金精,經烹煉護養而漸長的情景,猶草木遇土而生萌芽,其色黃而軟弱,呈現生機一樣。”而過會陰,到達尾閭(可過尾閭關), 就是
長 ”。因此時已進入陽脈(督脈)了,是真正明顯而快速地向上行了,正比之於植物的破土後始見陽光的快長。

    

      六 “長則復(),復()則天”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說文》:‘復,往來也。從辵,復聲。’或作,辵與彳義通,夂或置於上,或從二夂。或加口、心為飾。或訛作辛形、目形。”其說甚是。劉又辛、方有國《漢字發展史綱要》釋“復”:“甲骨文復作 (前五· 一三 · 六),像古時穴居時兩側通道,像人腳,會往返出入意。”郭沫若《商周古文字類纂》中寅盨銘文“復”字作“ ”,其“ ”上下兩端更像穴居通道,所加短橫為出入之階梯,中間一點當為指示符號,表示往返目的地所在(穴內)。徐中舒《古文字學論集》:“古代黃河流域普遍營穴居或半穴居生活,周人居邠時還是‘陶復陶穴’而居,復是半穴居,穴是窯洞。⋯ ⋯ 復甲骨文作,像半穴居前後有兩道出入之形,從,像足趾從門道外出之形。”古代帝王陵墓墓坑的形制與穴居之穴甚像,蓋為古代遺風,其說當從。據此,黃耀明進一步認為,“復”意為從一側通道出去,再從另一側通道進來。其路線正是一週,故有同義並列複合詞“回覆”(其“回”本義即迴繞)。從文意講,因為真氣到達背部夾脊關,正與下行之起點處在同一水平線上,且行進路線同在軀幹中線上,方向恰好相反,好像又回到原處,所以叫做“復”。以上可證

即“復”的繁體。總之,此字當釋為“復”,現在很多中醫學者按“退”釋義,是不妥的。
    此二句補出省略成分則為 :長(氣)則復(氣),復(氣)則天(氣)。因此,黃耀明這樣釋句 :(不斷積蓄、長養真氣)使真氣向尾閭處上長,就會使真氣衝過尾閭關,像與下行相反的回行一樣,到達與胸部中丹田相對之處的夾脊關(此為“復”),使真氣到達夾脊關之後,就要使之衝過此關,上達頭部(具體線路為 :先到玉枕關,再衝過此關直達泥丸腦海,後沿印堂下行入鼻進口匯入任脈)。任法融在《周易參同契釋義》中解釋“五金之主,北方河車”時說 :“先由尾閭穴沿督脈上升,經夾脊,過玉枕,到泥丸,然後下降至鵲橋⋯⋯ ” 即是此意。

    從《周易》看,到這一步,才實現了水火既濟,“《》曰 :水在火上,既濟。”從中醫理論看,從“行 ”到“下則定”是培育並導引心中(中丹田)之陽(心火)下降至腎(下丹田處),以溫養腎陽。由“定則固”至“復則天”是培育並導引腎中之陰(腎水化氣)上升至頭,下降於心。這樣溝通任督,循環周天,陽降陰升,水火既濟。心火與腎水相互協調,保持良好的動態平衡,人則康健延年。歷代醫家對這種“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的理論均有論述。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夫心者水也,腎者火也,水火相濟。”可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是養生的不易法則,十分重要,值得銘刻於玉。

            

      七 天其在上,地其在下 


    這兩句是說明在打通任督二脈之後應如何行氣的。丹家常識,打通小周天後,再假以時日,八脈隨之逐漸開通,之後要打通中黃脈才能進入更高的自然無為之境界。這兩句正是說明打通中黃一脈的情景。《地仙玄門秘訣· 第七爐鼎》論玄關:“凡人之真息,一呼而接天根,一吸而接地根,往來必由關竅,譬若關口然。即真息呼吸必由之關也。”即此時人體之真氣已與天地之氣相通,會感到人身中黃一脈似一中空之管,頭部真氣與天接通,腹部真氣與地接通。人身之真氣源自天地,天氣經頭部灌進中黃,地氣從腹部(或足部)灌進中黃,皆歸於丹田。這種中黃直透正是行氣之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田誠陽在《修道入門》中說 :“八脈開通之後,還要打開一個更深層次的大系統。因全身有一總脈,為周身炁脈之總持,道家謂之‘中黃’(非中脈,前已有述)。此脈有兩竅,稱為‘無孔笛’,上竅通天,下竅通地,旁通五心,達於四肢。此脈打開,方可謂之‘大周天’。⋯ ⋯ 大周天開通後,人天會通。”這裡的“大周天”是相對於“小周天”而言的,古人認為人身是一小天地,所以真氣在體內運行叫“小周天” (即銘文“天”字以前的內容),人身真氣突破體內,與天地之氣相交互則稱之為“大周天”。田誠陽談到打通中黃後的情景時說 :“中黃打通之後,周身關竅皆開,真炁遍達周身,人身之炁始與天地之炁接通。”故上、下丹田均不是真氣之源,而只是真氣所聚之處,真正的源泉為體外的天地之氣,後人稱之為“混元之氣”。《老子》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此“玄牝之門”在人身則為“玄關”一竅,田誠陽在《中華道家修煉學》說 :“玄關,又稱為玄牝、玄牝之門等。”可證。他在《修道入門》說 :“惟此天人合一之道機,歷代祖師秘而不宣。⋯ ⋯ 藏諸丹經,隱喻頗多。或曰‘玄關一竅’,或曰‘玄牝之門’”。前面又說:“此天人合發之活子時,三丰祖師又稱‘一身內外陰陽之真消息’,內陰陽者心腎也,外陰陽者天地也。” 可見這“玄牝之門”一在身外,一涉身內,中黃直透後,二者才能相通。由上述可知,“ ”正是中黃直透後才能領會的天地混元之氣出入人體的門戶。所以田誠陽說“:玄關開,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身中,不離乎身。”銘文的天、地分別指頭、腹,用《周易》來說,“乾為天”、“坤為地”,“乾為首,坤為腹”,故頭為天,腹為地。從丹經看,頭部上丹田為乾鼎,腹部下丹田為坤爐。王沐說“:蓋丹法以天為鼎,以地為爐,以天地比喻人身部位。”即是此意。從行文來看,前句之“天”指頭,此句同一個字不容再釋為自然之天,也應指頭;與此相對應,下句之“地”則指腹(或足)。

    這兩句補出省略成分則為 :天(氣)其在上,地(氣)其在下。據上文所述,黃耀明釋句為:頭部(上丹田)的接近真氣源頭的入口在正上方,腹部(下丹田或足部)的接近真氣源頭的入口在正下方。如果像有些學者一樣,釋為天在上,地在下,就很突兀。全篇皆講行氣,此時突然冒出一句童蒙皆知的常識,這樣不合邏輯,而且是沒有必要銘刻的。

   

          八 巡()則生,逆則死 


    黃耀明認為“巡”不必通“順”。原字即可通,意為巡行(於身內路徑)。此處仍是以植物喻人體真氣,“生”意為真氣滋生、生機勃勃、強盛。《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原脈論第二》:“脈()字者,從肉、從永、從爪、從血,四肢百骸,得此真元之氣,血肉筋骨爪髮榮茂”即是“巡則生”之意。“死”意為真氣因不流通而衰敗,甚至枯竭窮盡。《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少陰氣絶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墨如漆柴者,血先死。”張家山漢簡《脈書》:“汗出如絲,榑而不流,則氣先死。”西晉王叔和《脈經》:“熱病,肺氣絶,喘逆,咳唾血,手足浮腫,面黃,振慄不能言語,死。魄與皮毛俱去,故肺先死。”這裡的“死”均非“死亡”之意,而是(不流通所致的)衰敗、枯竭之意。這兩句補出省略成分則為:巡(此路徑行氣)則(氣)生,逆(此路徑行氣)則(氣)死。即敘述對象仍是真氣,而不是人。

    因此,應這樣釋義:如果使真氣巡行於所述之線路(任督二脈及中黃脈),真氣就像生機勃勃的植物一樣,生生不息,運行通暢(人體就會充滿生機與活力,當然就會長壽);如果不這樣行氣,真氣就會虛弱無力,行進不暢,甚至衰敗(人體也就像植物枯萎一樣衰老虛弱,自然短壽)。《黃帝內經· 素問· 舉痛論》:“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火光、明亮)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清胥紫來《續編醫學三字經》:“有任督,百脈王。前與後,分兩行。前行短,後行長。滯則病,通則常。”由此說明,真氣的亂行、不行均直接影響健康。

    最後,略談一下玉銘的產生時間與地點。由前文分析可知,玉銘屬於中山國文字系統。由於中山國在趙國疆域範圍內,且兩國文字很接近,筆者推測此銘產生地為中山國及趙國。

    在與銘文形體及構形極近的文字中,據諸家推算,侯馬盟書大致年代在公元前 498 年至前 368 年之間。中山王在位時間大致為前 327 年至前 313 年。鄭韓故城陶文在前 375 至前 230 年間。綜合上述時間,又因為戰國中期的《郭店楚簡》中很多文字的構形與此相同,黃耀明認為玉銘產生時間為戰國中期。
    綜上所述,黃耀明提出,玉銘不可簡單地用現行漢字對釋,或按現代字義解釋,當時之所以用現代看來是異體的字,是為了準確地傳達行氣方法。其頂針句式要求譯文不能變換主語。銘文中的字多為使動用法,意在強調如何使真氣運行。銘文受玉柱限制多承前省略了“ 
  ”字。闡釋銘文應當合乎字理,充分考慮通篇大意。並需要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之後以文字學為基礎,儘可能地綜合運用語法、訓詁、丹道養生、中醫、歷史考古等各相關學科的知識對其進行深入細緻的探究和合理的闡釋,不可執其一端,主觀臆斷。


                           (本文)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接近四十年。
                       
願教授 :
            (1)  
健身氣功---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丹田呼吸法及運轉法、 
                
內丹功--大小周天功等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老六路)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增強免疫能力、延年益壽、   
            
加強自衞能力、開發人體潛能。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或小組教授,迅速見效。

          
十餘年間已教二百多人,
              包括中醫、西醫、
                                護士、警務人員、消防員、
                                 行政人員,武術愛好者、
                                        氣功修習者及
              各行各業人士等

          
聲明----只在香港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梁先生洽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華佗的「五禽戲」及其功效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

八段錦簡介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