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3__上)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3__)

原載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10
原作者: 黃耀明
整理者: 山中人


    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綜合運用各相關學科知識對《行氣玉銘》進行深入探究,以句為單位,分別從字形隷定、句義闡釋兩方面提出新觀點。確釋了銘文中的文字;用丹道、中醫、文字等文獻,深入細緻地重新闡釋了銘文含義;證明了銘文確屬晉系,其產生時間為戰國中期,地點在中山國及趙國。

    這件玉器的銘文非常重要,學術界一般稱為《行氣玉銘》。對其釋義最早見於1933 年于省吾的《雙劍吉金文選》。其後70 多年來有郭沫若、聞一多等49 位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對其進行解讀,為其正確釋義做出了貢獻。為了弄清楚銘文真意,黃耀明首先對這些成果進行了彙集、整理,以語句為單位,按發表時間順序排列各家釋義,形成了5 萬多字的集釋文稿。在充分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黃耀明嘗試綜合考慮文字、語法、丹道養生、中醫、歷史、考古等各相關學科及通篇語境進行釋義,以求更真實地反映銘文本意。為了表述方便,本文的“釋義”包括釋字(包括隷定字形,明通假、假借字)和釋句(包括闡釋字詞義、句意)。
                                             


  黃耀明認為,這兩字應釋為“行气+火 ”,不應釋為“行氣”。“氣”本為大自然產生之雲氣,後與“氣”混同,“氣”行而“气”廢,1956 年又將“氣”簡化為“气”。“氣” 字當為中醫所謂“穀氣”,是由食物在體內產生。《說文解字》:“氣,饋客芻米也。從米氣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上「既」下「米」),氣或從既。餼,氣或從食。”南懷瑾說: “‘氣’字 :這是後代通用的氣字,但從古代道家與中國古代醫學的觀念來說,這是人們吃食米穀之後, 而有生命呼吸作用的‘氣’。”可見“氣”與食物有關,之所以取“气”為聲,是因為在體內的“氣”有“气”的流行特點。


    從構形上看,為會意兼形聲字,依丹道或中醫學說而造,專指(用意念)導引胸中心火下降於腹中腎水,所產生的一種類似於氣體的物質(丹經謂之“炁”)。故加“火”表示其所由來,以區別於由食“米”所產生之“氣” 和自然之“氣”。


    著名中醫、養生名家李少波在《真氣運行論》中認為 :“真氣的氣字,原先由一個‘无’字和一個‘火’字組成‘炁’。无,是道的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其後又在《真氣運行學》中說 :“我們認為‘丹’就是真氣的凝集。真法主要是培養真氣,以呼吸運動推動心火下降, 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使陰陽再合,產生新的生命力(真氣)。”他認為“炁”指真氣,與火密切相關。南懷瑾與李少波的看法基本一致,即認為“炁”指真氣,在“氣”前產生,且與火關係密切。


    《黃帝內經· 靈樞· 刺節真邪論》: “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 李少波譯為 :“真氣是呼吸接受了自然清氣(氧氣)和飲食攝取的五穀精微(養分)合併而化生的生命能量,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


    李少波認為 :“(守丹田時)不要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


    怎樣運行呢?《黃帝內經· 素問· 離合真邪論》:“真氣者,經氣也。” 張登本等譯為 :“所謂真氣,就是經脈之氣。”李少波推闡得更明白:“真氣即經絡之氣。蓋人體五臟六腑之真氣,必假經絡以達表 ;四肢百骸之真氣,須循經絡而入裡,如此周流全身以發揮其能量作用。真氣運行正常與否,關係著人體的強、弱、壽、夭。經絡是真氣運行的道路,真氣是經絡活動的實質。”這就點明真氣是運行於經絡的,且強調了使真氣正常運行於經絡的重要性。也因此“行 ”才值得銘刻於玉。故筆者按照規範漢字釋句為 :“(在習練內丹功中)使(體內)真氣運行(的方法)。”即這裡的“行”為使動用法。釋為“真氣”,非單純的呼吸氣或穀氣。

                   

    
    若按現代通行漢字釋字為“天則蓄”,則難以傳達原意。《康熙字典》中“天”字的異體字有“ 
”字,專表自然之天;也活用為動詞,意為使身心自然,即今世丹道、氣功所強調的“三調”(調身、調心、調息)。

此處的 


也不同於“蓄”的古文“畜”。表示真氣積蓄的動態行進過程。而《玉篇》則直釋為“行貌”。可見此字並非單純的積聚,而其意在強調積聚的動態行進過程。因此,可以這樣釋句 :調節身心使之自然,則會使真氣逐漸(向胸部中丹田)行走並積聚在那裡。
                           



    這種句式雖然為了表示語義的連續性承前省略了主語,但始終沒有變換主語,即這種句式決定了譯釋玉銘各句都必須以行氣的主體(人)作為主語,並且要前後承接,一環扣一環地講明行氣步驟。筆者釋字為“ (走的偏旁+畜)則伸,伸則下”,即認為“神”通“伸”,因古人自商周以來有使用形近、同音通假字的習慣。補出省略成分,則為:(氣)則伸(氣),伸(氣)則下(氣)。故可以這樣釋義 :使真氣下行並積聚於胸中(中丹田)之後,就要(用意念)使之沿任脈向下延伸, 常行這個向下延伸的意識就會使真氣大幅度下行至小腹處(下丹田)。這裡的“伸”指使真氣有開始向下行進的跡象,“下”指使真氣大幅度朝下丹田行進。李少波在《真氣運行學》中說 :“有了注意丹田的意念,真氣自然隨之而下。”即此意。
                 


    黃耀明也釋字為“下則定,定則固”。補出省略成分,則為 :下(氣)則定(氣),定(氣)則固(氣)。故釋義為:使真氣下行後就使之止於丹田,使真氣停止在丹田後就要(靜守、固守)使之逐漸充實,形成氣丘。東漢魏伯陽《參同契》:“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就是在說“定”(靜守丹田)。李少波在《真氣運行學》中說:“基於第二步氣沉丹田,小腹發熱明顯,十數日後小腹內形成氣丘。隨著功夫的增長,氣丘也越來越大,小腹的力量感到充實。”即是此句之意。丹道大家王沐在《內丹養生功法指要》中說“:採藥後送至下爐(丹田)反覆360次,逐步積累,將所得之藥,封固於此,使不漏泄、不走失。”亦為此意。


                             (未完待續)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接近四十年。
                       
願教授 :
            (1)  
健身氣功---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丹田呼吸法及運轉法、 
                
內丹功--大小周天功等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老六路)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增強免疫能力、延年益壽、   
            
加強自衞能力、開發人體潛能。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或小組教授,迅速見效。

                
十餘年間已教二百多人,
                 包括中醫、西醫、
                                     護士、警務人員、消防員、
                                         行政人員,武術愛好者、
                                       氣功修習者及
                各行各業人士等

          
聲明----只在香港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梁先生洽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華佗的「五禽戲」及其功效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

八段錦簡介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