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片
楊式太極拳使用法舉隅 (1) 楊式太極拳招式變化甚多,並非一招一用,試舉部分招式加以說明: (一) 單鞭 散手祕訣-- 單鞭一式最稱雄,左像箭來右似弓。 鬆肩沉肘擋四面,鋼鞭一擊追人魂。 近得身來勁變挒,或推或按任君使。 左顧右盼迎頭打,先擊敵人兩枝花。 鄭曼青先生自言從楊澄甫宗師學拳七年,一個單鞭就學了一年半。 宗師及明師講解—   1、楊澄甫:   如上式攬雀尾將人打出(例如用擠或按把人發出),如甲身後又來一個,如乙自上掄拳如泰山壓頂打來,甲遂速往左方轉身,左手托敵人的胸前下部,左足弓式右足蹬為直線,同時右手在後起為刁手(梁按:即勾手)以作沉勁。此為單鞭開勁,左手迎敵人打出。 2.牛春明:   該式用法很多,全在靈活,如勾手含卷勁、提勁,也有掤勁及按勁等等,能應付左右兩方面之敵。在運用上變化多端,應看來勢隨機應變。以勾手先卷勁,再用手背及腕如輪子向前向下轉動,非一日之功夫。練拳要慈祥安逸,忌免好勝逞能、打殺之勇、一時之氣,以致害人害己。 3. 李雅軒傳授陳龍驤、李敏弟:   帶式:假定對方由下向上以兩手挑我兩臂,我即鬆其兩臂,向左帶之,以空其力。   掛式:假定對方以拳(掌)向我胸部擊來,我即以右手變勾手,往右掛開來手。   撐掌:接掛式用法,我將來力掛開後,隨弓步以左掌擊其胸部。 4. 鄭曼青傳授黃性賢:   實戰中,對手用左拳擊我左胸部,我則用左手外化其招,順勢左掌按其左肩;對方用右拳擊我右胸部,我用右勾手將其勾開,再順勢用手腕背(或拳)攻其胸口,對方右手擊來,我則用右手挒開其手,隨勢轉腰上步,一併前進,用左掌按擊其胸腋部(或胸口)。 5.崔毅士傳授崔仲三: 單鞭的用法較多,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方從左後上打來,我即轉身用左采手化解;由側方打來即用右挒手格擋。如離身較近,即用肘打;用勾手勾掛對方進攻,用勾背進擊對方下頜和胸部,以左雲掌進擊對方臉面。 本人曾跟隨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     

陳摶(陳希夷)《華山十二睡功總訣》注釋及譯文 (下)

圖片
陳摶(陳希夷)《華山十二睡功總訣》注釋及譯文 (下) 【譯文】 進行丹道修煉的人,如果要做睡功練習,就必須或于日間閒暇的時候,或于夜靜獨處的時候,或于“活子時”出現的時候,端正身體盤坐于床上,叩齒三十六次,並通過內視、內聽、內嗅、內思、內感,使所繫肝神、心神、肺神、膽神、腎神等等諸神收回體內,各歸其位。然後解開衣帶,使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不受約束,並左側身睡臥下去。接下來,練功的法訣在於:輕輕地閉合口齒,不要用力咬合;雙目微合,上下眼瞼之間只留一條縫,露進一綫微光;舌尖輕輕抵住上齶,即搭合“上鵲橋”,使任督脈接通;兩膝併攏後,收回上面的一隻腳,避免不自覺中泄丹;十個足趾、足弓以及背部脊柱彎曲如鈎,這樣既能方便任督脈之氣暢通,又能防止湧泉穴走失真氣,也有利於真陰、真陽二氣歸入氣穴。 這就是能夠使雙目和兩足底的湧泉穴交相呼應的身形要求。然後,一隻手指掐子訣,即屈拇指掐於無名指根,覆蓋在肚臍上,其內為下丹田;另一隻手掐劍訣,即併攏伸直食指、中指,彎曲無名指、小拇指,再屈拇指掐於無名指上,然後捲曲手臂,頭側枕于劍指上。雙目微閉向下照察著于鼻尖,通過鼻孔的細勻的呼吸不斷地往下送達到肚臍內的下丹田,全叩齒36次,有利於撞通天門。所以此時天門所處的眉頭要放鬆,內外銀交和會陰位都要閉合。神意和目光都要向體內下丹田照察,如此才能使處於上位的心神與處於下位的精氣會合,以利於結丹。這就是能夠使丹田採藥凝胎、爐鼎結丹的內呼吸和神氣相抱的體內要求。整個功法的運用,調形要像陸地上的長壽益獸——鹿駕著河車運行于督脈,其形神自若,穩步而行;調神要像空中的長壽祥鳥——仙鶴孵卵一樣,鎮定自若,持之以恆;調息要像水中的千年壽龜一樣,做到內呼吸,即呼吸非常少,而且深長細勻,吐出去的氣馬上又吸回來,做到元氣不散。平常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個晝夜需要呼吸13000息,脈行84000里的距離,如此才能維持人體生命的延續。這是人類的先天遺傳所具有本能,全靠上玄關肺竅的“肺主呼吸”功能和下玄關腎間動氣的“腎主納氣”功能,就像一個皮囊進出氣和藏氣的功能。 要將識別、思慮、喜怒等神意,都歸根於元神,這個元神由真意產生,是修煉丹道的內藥。元神在體內是一種實體性的東西,它與精氣相抱合,成為胎體;元神在體外是一種

陳摶(陳希夷)《華山十二睡功總訣》注釋及譯文 (上)

圖片
陳摶(陳希夷)《華山十二睡功總訣》注釋及譯文 (上) 陳摶(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縣,另說在今亳州市 )(或云普州崇龕縣,今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人 。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陳摶受皇帝召見,賜號“清虛處士”。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陳摶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隱居武當山九石岩。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著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專著。後晉天福四年(939年),遊峨眉山講學,號“峨眉真人”。著有《觀空篇》等。並拜麻衣道者為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現流傳的著作託名者居多。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陳摶同麻衣道者隱居華山雲台觀。常遊歷於華山、武當山之間。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受後周世宗柴榮召見,任命“諫議大夫”,不仕,賜號“白雲先生”。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趙光義召見陳摶。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見陳摶,賜“希夷先生”稱號。端拱二年(989年)七月,去世於華山張超谷,享年一百一十八歲。 《華山十二睡功總訣》 原文: 夫學道修真之士,若習睡功玄訣者,於日間及夜靜無事之時,或一陽來之候①,端身正坐,叩齒三十六通,逐一喚集身中諸神②,然後鬆寬衣帶而側臥之。訣在閉兌③,目半垂簾,赤龍頭④胝⑤上齶,並膝收一足,十指⑥如鉤,陰陽⑦歸竅,是外日月交光⑧也。然後一手搯劍訣⑨掩生門⑩,一手掐劍訣(11)曲肱(12)而枕之。以眼對鼻,匕(13)對生門,合齒,開天門(14),閉地戶(15),心目內視,坎離會合(16),是內日月交精(17)也。功法如鹿之運督(18),鶴之養胎(19),龜之喘息(20)。夫人(21)之晝夜有一萬三千息,行八萬四千里氣,是應天地造化,悉在玄關(22)橐龠(23)。使思慮神(24)歸於元神(25),內藥(26)也。內為體,外為用。體則合精於內,用則法光於外。使內外打成一塊,方是八道(27)工夫。行到此際,六賊(28)自然消滅,五行自然攢簇(29),火候(30)自然升降,醞就真液(31),澆養靈根(32)。故曰:玄牝(33)通一口,睡之飲春灑(34)。朝暮謹行特(持)(35

山海經海外地理之謎 (下)

圖片
  山海經海外地理之謎 ( 下 ) 事實證明,《山海經》確實「其事質明信」。現舉幾例,真讓人稱奇:    其一,在聞名於世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發掘中,考古人員在一個祭器坑中發現許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棲息地;遺址中還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並不出產玉石。翻開《山海經》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經 · 中次九經》指出:「岷山……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瑉。」白瑉即是白色的矽質類岩石。這就指明了三星堆遺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來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鳥身青銅像,也與《山海經 · 中次八經》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其二,清末民初曾任清朝政府駐外使節的歐陽庚先生之子歐陽可亮,幼年曾跟隨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識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經歷,現將歐陽可亮先生的自述摘錄如下:                                                                                                                            歐陽可亮    「筆者幼年在海外,與殷地安人(歐陽可亮認為印第安人實應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學同游六年, 1926 年 6 月 15 日,與歐陽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划船,從墨西哥支華華( CHIHUAHUA )州的支華華市支華華村的甘淵湯谷(即暘谷) 23 人上船,一路上有 800 公里地下鍾乳古水道,實入《山海經 · 大荒東經 · 大荒南經》之大壑、甘淵、歸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齒國(即墨池國)之尤卡坦半島科潘河上岸,出墨池(歸墟),到拉文塔太陽神廟遺址。見日出杲杲,朝陽東升于穹桑樹上,殷地安群眾已集數百,禮拜太陽。 20 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禱。 回去時,仍由大壑、咸池,進入地下鍾乳水道,在墨池歸墟飲「合虛山長壽甘泉的甘露水,見有地下水道岔口,鍾乳下垂滴水,蔚為壯觀。一水手說:這岔道是天元( TIENYUEN )日月山,常羲( CHANGSI )媽媽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問:怎麼墨國也有軒轅呢?答: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鍾乳大岔水道說:這是羲和( SIHO )媽媽浴日的地方

山海經海外地理之謎 (上)

圖片
山海經海外地理之謎 ( 上 )     《山海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地理歷史著作。清代畢沅考證其「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然而由於其成書年代過早,且奇聞怪事、神怪傳說等夾雜,難於考證,故而二千多年來,一直有懷疑者認為該書「閎誕迂誇,奇怪俶儻」,連司馬遷也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清代紀曉嵐編《四庫全書》,乾脆將《山海經》歸於志怪小說一類。魯迅也因該書記載了很多巫師祀神的宗教活動,而認為《山海經》「蓋古之巫書」。而疑古大師顧頡剛則更予以全盤否定。當然也有如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校訂該書時,給漢成帝上表,力陳《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   近年來學界對《山海經》的呼聲日高。有的學者研判《山海經》,認為書中有關種種山神乃「鳥首人身」、「羊身人面」、「龍首鳥身」、「龍身馬首」、「人面蛇身」等等,其實是原始初民的圖騰神像和複合圖騰神像,源於先民特有的圖騰崇拜。這個解釋是合理的。至於巫師的祀神活動,是上古部落族日常必有的宗教活動。巫字本意就是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是代替人們承接天意的人,故而原始初民社會,部落酋長往往兼具巫師職責,率領萬民祀神。   至於《山海經》中記載的大量神話,也絕不能以貌似怪誕而簡單地貼上神話標籤,不重視其所傳述的歷史內涵。其實原始初民正是通過神話傳說,將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記錄下來。《孔子集語 · 子貢第二》引《尸子下》,講了一則孔夫子解讀神話的故事。有一次,子貢問孔子,過去,傳說黃帝有四個面孔,你信嗎?孔子回答,這是黃帝任用了四個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們彼此不用協商就和諧一致,這就叫四面,並非黃帝真有四個面孔。這似乎為我們解讀《山海經》中的神話提供了一種方法。   當年西周周景王崩,周悼王 ( 王子猛 ) 初立,王子朝 ( 周景王之庶子 ) 因想篡奪王位而發動叛亂。王子朝兵敗後,帶著黨族和大批王室典籍投奔楚國,但是由於楚國也內亂,王子朝一行沒有到達楚國,而是神秘的消失了,這批典籍在之後的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有些史家推測這批國家圖書館珍藏的的典籍是被王子朝藏起來了。   王子朝篡位失敗,但周敬王篡位成功。於是周敬王向王子朝追索王室典籍,而王子朝以死拒絕交出典籍。據《左傳 · 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