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莫高窟(十一) 五代、宋朝時期的彩塑與壁畫

 

五代、宋時期的彩塑壁畫


概述


五代十國是中原地區大混戰、大分的時期,敦煌及西北地區則是一片和睦安寧

的景象。


張承奉的部將曹仁貴、曹議金在“西漢金山國”草草收場之後,一方面與甘州回

鶻議和,另一方面恢復了歸義軍節度使的稱號,迅速和中原朱梁王朝取得了聯

繫。


後來又和于闐聯姻,進一步和周圍的渾、羌、龍、蕃等民族修好,加強同其政

治、經濟、科技文化及宗教、藝術方面的密切聯繫。


此時的敦煌地區成為漢族文化在西北大地的代表,成為各民族人民友好交往、互

濟互存的重要紐帶。在這一基礎之上,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

發展,對保存和發展發揚民族文化藝術優秀成果有積極的意義。


現存五代的莫高窟洞窟有:

4562236405361727886909899100108137

146187226261300342346476等窟。


五代時期的敦煌莫高窟,世族豪門先後修建了一些大窟的同時,歷任河西都僧統

在歸義軍節度使曹氏祖孫的支持下,對莫高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維修整理。其中

加修窟檐、縮小甬道門,對保存保護壁畫和塑像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同時期,敦煌地區群眾結社捐資造窟修佛也很盛行,推動了莫高窟藝術的發展。


五代的莫高窟藝術風格是對晚唐藝術風格的繼續,特別是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壁

畫畫法被廣泛應用。此時期莫高窟藝術雖有藝術表現程式化的逐漸嚴重趨勢,但

色彩鮮麗、線條剛勁,代表了五代、宋初壁畫的基本格調。


宋王朝對遙遠的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區並無實質上的統轄,只是瓜沙歸義軍政權心

繫中原,努力保持與中央政府的聯繫,而求得諸如“推誠奉國保塞功臣”、“歸

義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師”、“中書令西平王”,甚至“敦煌郡王”等樣

的封贈。但這足以使曹氏家族的統治在自身努力的基礎上得以穩固,為此也推動

了敦煌莫高窟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現存莫高窟宋時期的洞窟有:第7(宋修)152534(宋修)35555865

73768994(宋修)118130136152170(宋修)174178189

230235243256264(宋修)289355364368376377427(

)431(宋修)443444(宋修)449452454456457467478(宋修)

等窟。


其中曹氏政權的節度使更替、祖父子孫的陞官進爵,在石窟的壁畫畫像上都有反

映。另有一些大窟的修建,都是跨越了五代和宋兩個時代的。


五代和宋時的敦煌,不但政治上以親緣關係有不可分割的連續性,而且石窟文化

藝術也是一脈相承的,中原藝術風格、文化思想、意識形態在莫高窟仍起著主導

作用。這一點對遠離中央王朝、分割近二百年的敦煌地方政府來說,是十分難能

可貴的。


彩塑


五代時期的敦煌莫高窟建築洞窟窟形還是沿用晚唐的中心佛壇式,窟頂呈覆斗

形,中心偏後置馬蹄形佛壇,上面安置塑像。像後壁作直通窟頂的大背屏,窟頂

四角圈出一定位置,供畫四大天王像。


100窟屬於一種比較特殊的窟形,四角畫四天王,而不設中心佛壇和背屏,仍在西

壁開一大龕。


曹氏家族開窟多在下層,窟室規模之大超越前代。由於曹氏家族統治河西,佛教

的信仰決不以前人的“功德”為滿足,以自己的財力、政治力量來開鑿石窟,把

小窟擴建成大窟。


莫高窟現保存完好的五座唐宋窟檐建築中,第427窟窟檐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此

窟位於石窟群中部偏北第三層,原是隋代洞窟,宋代又重修妝鑾彩塑,並修建了

窟檐。


此窟檐是單層,面闊三間,通面闊6.8米,進深3.4米,四阿頂,窟檐斗栱為六鋪

作,向外挑了三層斗栱。斗栱尺度雄大,伸出較遠,屋簷平直,屋角不起翹,不

同於內地唐宋以及以後的所有木構建築,而與敦煌壁畫中的通常畫法一致。


敦煌石窟五代作品極少,僅存的幾例作品藝術成果也一般化。如,第261窟西壁

前佛壇南側菩薩,此窟因煙熏而面目全非。但是,透過這歷史的煙霧,依然能夠

感受到菩薩端麗豐滿,嫻靜大方的形象。菩薩單腿盤坐於蓮台上,神情莊重,泰

然自若。此作可謂古樸厚重,富有寫實作風,但比起唐代來還是略微遜色許多。

              


             55窟是北宋初期所建的一個大型背屏式洞窟。洞窟內有四身高大的供養菩

薩,是莫高窟最高大的供養菩薩。





壁畫


敦煌莫高窟到了五代,壁畫中已無上乘的佛陀說法圖。但是此時佛教密宗興起,

莫高窟壁畫中出了許多密宗菩薩、明王說法圖。


390窟中的地藏菩薩說法圖和第205窟中的孔雀明王說法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品。


390窟是隋末唐初時營建的洞窟,主室甬道是五代時改建的。甬道頂部地藏菩薩

說法圖是五代改建甬道後所畫。


          



圖中地藏菩薩居中,是一位面相慈祥的僧人形象,身著山水紋通肩袈裟,坐在蓮

花座上,一腿平曲座上,一腳放在座前蓮花上,一手舉錫仗,一手托寶珠。身後

有火焰紋背光,頭頂高懸華蓋。


205窟是唐代營建的洞窟,甬道是五代時改建的,甬道頂部的孔雀明王說法圖亦

是五代時所畫。


                   



圖中孔雀明王居中,相貌如菩薩,端正慈祥,頭戴化佛寶冠,衣著透體菩薩裝,

胸飾瓔珞,臂有玉釧,結跏趺坐於白蓮上。身有四臂,右邊第一手執開敷蓮,第

二手持俱緣果。左邊第一手執孔雀羽,第二手持吉祥果。身後是孔雀羽和火焰紋

組成的背紋。頭上是飛天環繞的華蓋。明王的蓮座馱在綠孔雀的背上。


在曹氏時期有顯著特點的佛像畫就是把四大天王繪於窟室頂部的四隅,用以“鎮

窟”;天龍八部整齊地分佈在龕內兩側,以示侍衛。


36窟有四身供養菩薩,其中兩身姿態神情尤為優雅傳神,具有五代風格特點。

這兩身菩薩頭有圓光裝飾,一身為光環,一身為花環。面相豐圓,修眉細眼,棱

鼻厚唇。耳垂環鐺,皆束椎髻,戴寶冠,披天衣,露前胸,項飾瓔珞,腕戴玉

鐲。左邊的菩薩,雙手托花盤,右邊的菩薩,一手持蓮花,二位菩薩面相斜對,

目光同時集中在蓮花上,神態十分虔誠專注。


在敦煌莫高窟晚期,五代第61窟繪有一幅巨型壁畫《五台山圖》,高3.42米,寬

13.45米,面積達46平方米,是莫高窟壁畫中建築物最多的壁畫。

圖上山巒起伏,五台並峙;畫有四座高峰,六七十處寺院、佛塔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華佗的「五禽戲」及其功效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

「八段錦」與奇經八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