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 的 「五禽戲」 及其功效 華佗五禽戲是由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華佗根據中醫原理、以模仿虎 、 鹿 、 熊 、 猿 、 鳥等五種動物的動作和神態編創的一套導引術。 「 禽 」 指禽獸,古代泛指動物; 「 戲 」 在古代是指歌舞雜技之類的活動,在此指特殊的運動方式。 華佗的「五禽戲」 源自「 熊經鳥伸 」,並 改編自「六禽戲」 。 「五禽戲」之起源可上溯至先秦,如《莊子》中有 「 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 」 等記載,可見當時已有多種模仿動物形神的導引圖文,更屬「五禽戲」原始功法之類。具體將「五禽戲」整理總結並作為一套功法推廣者,是漢末三國時期的著名醫家華佗 。 《淮南子 · 精神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鳧浴蝯 ( 猿 ) 躍,鴟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這裏所說的模仿熊、鳥、鳧、猨 ( 猿 ) 、鴟、虎的運動方式,是一種配合呼吸鍛鍊的氣功動功,故而被後世稱作「六禽戲」。東漢末華佗改編成為「五禽戲」,至今傳誦,反而《淮南子 · 精神訓》的「六禽戲」已鮮為人知了。 有關華佗五禽的原始文字記載在《三國志》、《後漢書》等史書裡。 《三國志 . 華佗 傳 》 說 : 「 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 」意思是華佗懂得養生的方法,當時的人認為他年齡將近一百歲,但外表還像壯年的容貌。《三國志 . 華佗傳》又記載:「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 華佗對養生和預防保健尤為注重,並身體力行,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有其獨到之處。華佗「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他對弟子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極耳。動...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