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內功系列 (6) 丹田與太極拳內功的關係 (下)



太極內功系列 (6)
丹田與太極拳內功的關係 ()

丹田”之說早見於東漢桓帝時的《老子銘》、《仙人王子喬碑》和 《抱朴子·地真 》, 據此它們應是內丹術形成之真正標誌。王宗岳《太極拳論》提出“氣沉丹田”;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寫作“氣歸丹田”;孫祿堂《太極拳學》寫作“氣降丹田”,其他文獻的“丹田說”基本從王宗岳《太極拳論》的“氣沉丹田”。關於丹田的位置,先哲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有以臍中、關元、神闕、石門、氣海為丹田的幾種說法,這與道家養生術對下丹田位置的說法相同。從修煉太極拳而言,只要把臍下小腹部視為丹田即可,無需拘於分寸之間。因為從“下守重心”的觀點看,丹田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面,而是小腹內的一個圓形腔體。這個圓形腔體的中心點應位於腹部能調整和穩定人體重心的那個部位。即人體的重心點。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凝神修煉,這個以人體重心點為圓心的腔體——丹田就可以像機械上的萬向軸一樣,能圍繞經過它的中心點的三條運動軸(垂直軸、矢狀軸、冠狀軸)的交點(重心點),作出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轉動;其轉動的軌跡可以是繞垂直軸的平圓、繞矢狀軸和冠狀軸的立圓,以至繞中心點的橢圓或∞形。正是丹田在心意作用下的多向轉動功能,才發揮出丹田可以“下守重心”和引動形體運動的關鍵作用。(見圖1)

              未提供相片說明。

下守重心”就是要在盤架子或推手中盡可能地讓身體的重心穩定,身體在外力作用下不產生位移。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1、降低人體的重心點並使其始終不能超出支撐身體的兩腳所佔有的底面積:2、讓重心點能始終保持零受力狀態,也就是丹田不受外力作用的影響。降低人體重心點的辦法是:鬆腰落胯,屈膝圓襠,腹部(丹田)鬆沉,胸部虛空;這樣不僅全身的重心降了下來,使身體形成下重上虛的穩定狀態,還促成了“兩腿分峙如劍格”,讓“下體兩足定根基”,也為“丹田內轉”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保持重心點不超出兩腳支撐身體所占有底面積的關鍵,在於把握好虛實轉換這一要素,全身總虛實的轉換要靠以命門(後丹田)為對稱點的兩個腰腎的抽托與兩胯根抽落同步完成:下肢兩腿的虛實轉化須隨上肢兩手()的虛實轉化同步變化,也就是說:兩腿虛實的轉換要因兩手的虛實而變化:兩腿之間虛實的轉化方式是:實腿由實變虛導致虛腿由虛變實。
前輩把這種腿部虛實轉換概括為:“只許以實濟虛,不可由虛奪實”。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這種腿部虛實變化:兩腿的內踝各綁著一個盛水的小瓶,小瓶盛滿水的那條腿為實,小瓶盛少半瓶水的那條腿為虛。虛實轉換時,用心意把實腿那邊小瓶的水提起來,沿腿內側過襠注入虛腿那邊的小瓶內至其盛滿水。這樣原來少半瓶水的小瓶盛滿了水,由虛變實,而原來盛滿水的小瓶變成少半瓶,由實變虛,完成一次虛實轉換。這個比喻十分簡明而形象,對於練習腿部虛實轉換十分有益。因為這種練法對心意的作用,兩腎(後丹田)的抽托,腹部下丹田的轉動與圓襠都同時得到了鍛煉。以上所講虛實轉換,就能保證重心點只在兩腳支撐的底面積內移動,不會導致因重心點超出兩腳支撐的底面積而造成重心不穩,達到“下守重心”的目的。
所謂“丹田不受外力作用的影響”,是指無論是盤架子還是推手,技擊時都必須在“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上下功夫。即修煉出上下,前後,左右對拉拔長的對稱勁。只有在人體運動時,始終保持異向的兩個力都處於二力平衡狀態,讓上下、前後、左右方向的多個二力平衡力的作用點的投影點都落在丹田的中心點——人體重心點,形成一個作用點在丹田的共點平衡力系,那麼丹田就處於不受外力作用的“零受力狀態”。太極以分清楚上下、前後、左右之間的虛實為要旨。腿上的虛實,即兩腿分擔體重的多少,分擔多的為實,分擔少的為虛:兩手()的虛實,即勁力分配的多少,分配勁力多的為實,分配少的為虛。
既然有虛實之分,怎麼還會有二力平衡呢?
答案是:靠丹田與肢體運動同向異位的轉動手段來彌補(補償)虛,使其與實形成二力平衡。丹田與肢體運動同向異位的轉動是指丹田內轉引動肢體運動時,丹田與實手(或稱主動手、打擊手)同方向轉動,但引發丹田轉動的力的落點與實手的落點在方向上相差180度。因為下肢虛實的轉換,是因手的虛實轉換而變化,所以,丹田與肢體同相異位的轉動的著眼點是主要放在手的變化上。
例如:右手由左向上,向右作順時針圓轉,定勢時右臂展開,右手與肩平,停於身體右側,則丹田也作順時針圓轉,而丹田落於左胯根;手向前運動停於體前成定勢,則丹田與命門相貼:手向上運動至頭上方上舉成定勢,則丹田向會陰落:變化萬端,不一一枚舉。
必須說明的是:以上例舉丹田與肢體同相異位轉動,丹田是引動肢體與其同步運轉的動力,二者的運轉沒有先後之分。為了修煉出丹田與肢體同相異位轉動的功夫,思想上必須建立起以下概念:肢體作水平運動時,意想兩肩外緣有一個以兩肩距離為直徑的肩圓(),兩胯外緣有一個以兩胯距離為直徑的胯圓(),肩圓()、胯圓()與丹田中心同軸相聯。因為丹田的直徑小於肩圓、胯圓的直徑,所以在丹田帶動肩圓、胯圓同向轉動時,在它們角速度相等的情況下,肩圓、胯圓的線速度卻遠遠大於丹田線速度,這就是丹田“小動引發大動”、“有動意無動形”的道理之所在。同理,肢體繞矢狀軸作上下運轉時,意想左肩與右胯根,右肩與左胯根之間有一個斜方向的橢圓,丹田中心與橢圓的下焦點重合轉動,引動肢體運轉。肢體繞冠狀軸作前後運動時意想由臍起過關元、氣海、會陰、長強、命門再回至臍有一個前後向立圓或循任督二脈的立圓,丹田與兩個立圓同心轉動,引動肢體運轉。有了以上基礎就可以生化出順勢而生的各種丹田與肢體同向異位轉動。
至於前文所說“引發丹田轉動的力”是指在心意作用下的一個力作用於丹田外緣,引起丹田轉動的力Fl。丹田一旦轉動,就在丹田外緣與Fl相差180度的位置產生一個與Fl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F2F2引動肢體運轉。F1的作用點及方向由肢體運轉趨勢而定,但與F2始終保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兩個力在一勢完成時,可能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使丹田轉動出現滯點;為了克服這個滯點,太極拳採用了“往返須有折疊”的運作方法,這和工程機械在圓輪上加以配重克服圓轉滯是同一個道理。雖然丹田引動肢體運轉時,只考慮到了肩胯,但肩胯分別是上肢、下肢的根節,根節有摧動中節、梢節運動的功能,不再論述。(見圖2)

             未提供相片說明。

丹田引導肢體同向異位轉動和維繫丹田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奧妙,是用文字難以描述透徹的,最好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靠個人用心意去感悟,從修煉的實踐中體悟,就會逐漸明白的。
本文旨在能引起更多的同好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研習、能有更多的同好用傳統文化去探究傳統技藝——太極拳的深厚內涵,展現傳統文化的輝煌與魅力。太極拳先輩陳長興、楊祿禪、孫祿堂等大師,能在沒有現代科學理論指導訓練的年代,把太極拳功夫修煉得爐火純青,不能不承認是傳統文化造就了他們。今天,科學技術日益發展,訓練手段日新月異,但世人太極拳功夫卻難以與前輩相提並論,究其根源,與缺乏傳統文化理念的指導不無關係,用時髦話講,就是因為丟失了太極拳“原生態”風格和韻味的結果。因此,挖掘太極拳“原生態”練法和拳理的工作,已成為武術界的當務之急!
無論是太極拳的內丹修煉,還是現代的健身氣功,都圍繞著「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這些重點去操練。可見,氣沉丹田對人體生理有極大的益處,對修煉者的功夫有極大的促進。那麼,氣沉丹田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我們只有明白了道理,掌握了方法,在練功實踐中,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取得最佳的練功效果。
元氣與丹田
氣,古稱“炁”,是我國古代先賢對傳統文化認知的產物。它被廣泛地運用到天文、地理、中醫、氣功等諸多學科。“氣聚則成形,氣散則渺茫”,這是“氣”的文化理論對於世間物質生滅的整體概括。氣,也是氣功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的核心內容。人體之氣,根據其所在部位和所起作用的不同,主要有受之于父母,與生俱來的“先天之氣”,呼吸之氣與飲食精微混合而成的“後天之氣”,以及調節人體陰陽變化的“臟腑之氣”等等。“先天之氣”,也就是人體的“元氣”。它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它對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益壽延年起著決定性作用。“元氣”,是我們氣功修煉的主體。故此,《金丹四百字》中說:“煉氣者,煉元氣,非口鼻呼吸之氣。”這指明了氣功修煉的根本所在。
人體的元氣,包括元陰之氣和元陽之氣兩部分。它是由人體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它依靠後天水穀中的營養不斷滋生壯大。元氣發源於腎(包括命門),藏於人體臍下的下丹田。元氣借助於人體三焦的經絡通道疏布於人體各處的組織器官,推動著五臟六腑生理活動的正常運轉。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力的原動力,是人體中諸氣的源泉。諸如在臨床中,中氣不足、心氣虛弱等病症,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其元氣虛虧,從而造成諸氣傷損,極易生發各種病症。
丹田與臟腑
在傳統氣功學中,丹田在人體中有三處。兩眉之間的印堂穴稱為“上丹田”,以此為煉神之所;在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稱為 “中丹田”,以此為煉氣之所;在臍下三寸的關元穴稱為“下丹田”,以此為煉精之所。練功所指的氣沉丹田,是指人體的下丹田而言。這是因為,傳統氣功的修煉層次是,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煉精化氣是打基礎的第一步,而“腰為腎之府”,所以說,此處的下丹田正是腎臟所居之處。腎臟具有藏精的功能,它既藏受之于父母,與生俱來的“先天之精”,又藏來源於五臟六腑水穀運化所生的“後天之精”,腎精能滋養臟腑和肢體各部位組織。腎臟所藏之精,來源於後天飲食的不斷補充,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力和促進其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同時,也是氣功修煉過程中的物質基礎。
氣沉丹田的作用
(1) 統禦和調節經脈
人體的下丹田,不但是元氣和腎精的藏匿之所,而且還是神闕、氣海、關元、命門、腎俞等要穴的所居之處,這些穴位具有強身健體的獨特作用。人體的下丹田,既是男子的藏精室,女子胞宮的所在之處,又是任脈、督脈、衝脈精氣運行的起點。下丹田所藏之元氣為人體諸氣之源,腎臟所處下丹田,腎又被稱為先天之本。因此,稱下丹田為“生氣之源”,乃“十二經之根”(它是任督二脈的起點。而任脈被稱為“陰脈之海”,它對人體所有的陰經,都能起到統禦和調節作用;督脈又被稱為“陽脈之海”,它對人體所有的陽經,也都能起到統禦和調節的作用)
(2) 促進人體的氣血運行
所謂“氣沉丹田”,就是在排除雜念的基礎上,減少後天識神對練功正念的干擾,使人體的精神意識不斷返觀內視下丹田,從而不斷激發人體的丹田之氣。用正念意識不斷調動人體各部位的內氣,向下丹田會聚,從而使丹田之氣逐漸充盈。用深長悠緩的腹式呼吸,對後天之氣(呼吸之氣)的不斷調煉,從而起到用後天之氣培補先天之氣(元氣)的作用。充盛的元氣,必然使丹田之氣更加旺盛。氣沉丹田,就是通過真意調神(調心),深長的呼吸 (調息),腹部凸起凹進的形體動作(調身),對人體的下丹田進行全方位的(精氣神)強化訓練,從而使人體的生命能量不斷貯存於下丹田。通過日積月累的不懈練功,當下丹田的能量充盛至極時,丹田之氣就會自滿四溢。此時,就可以意引氣,通經活絡,促進人體的氣血運行,從而實現保健強身的作用。
(3) 促進“心腎相交”
人體的心臟在上焦,屬火;腎臟在下焦,屬水。氣沉丹田中的“沉”字,對氣功鍛煉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素問·調經論》中說:“心藏神。”我們的身體進入氣沉丹田的練功狀態後,心神不斷地調氣下沉於“丹田”,這樣,心中之陽氣就可順利下降至腎,以起到滋養腎陰的作用。這樣,通過氣沉丹田的修煉,就能對心陽與腎陰進行調理。“心腎為先天之本”,它們二者的關係是否協調,這關係到人體的健康長壽。因此,氣沉丹田有利於心火與腎水之平衡,從而促進了“心腎相交”最佳練功狀態的發展。由此,提高了練功層次,強健了體魄。
(4) 有助上虛下實
氣功鍛煉之目的,就是使人體達到上“虛”(虛靈)下“實”(充實)的健康狀態。而氣沉丹田是達到並維持這個狀態的最佳練功方法。在這種狀態中,人體的頭腦特別清醒。這是心神虛靈的表現。在這種狀態中,人體的腰腿特別穩固。這是腎精與腎氣充實的表現。因此,上“虛”下 “實”是人體最佳的生理狀態,它能起到協調臟腑功能,防治身心疾病和促進人體生命活力的作用。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近四十年。
願教授 :
(1)
健身氣功---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丹田呼吸法及運轉法、
大小周天功(內丹功)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等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增強免疫能力、延年益壽、
加強自衞能力、開發人體潛能。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或小組教授,迅速見效。
(
十年間已教二百多人,包括醫生、護士、
高級警務人員、消防員、高級行政人員、
商人、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病人等
----
只在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此手機可用what’s app)

梁先生洽
電郵: lsw123456@gmail.com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華佗的「五禽戲」及其功效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

八段錦簡介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