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內功系列 (5) 丹田與太極拳內功的關係 (上)



太極內功系列 (5)
丹田與太極拳內功的關係 ()

         “丹田”一詞源於道家養生術和傳統中醫針灸學,武術內家拳用其闡述內功之修煉;當今,書法美術界、聲樂界、戲曲界等也都用“丹田”一詞。可見,“丹田”已成為傳神、用意、運氣技藝的共用術語,已不是道家養生術與武學的專利了。

    道家養生術以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把自然界能夠用以長壽得道、養生益智的物質精華所煉得的實體稱為“丹”或“金丹”、“外丹”;把修煉內功者潛心修煉,使自身“精氣神”相互依存、互根互用所激發出的用以個體自我修復,自我完善,挖掘自身潛能,實現“葆性全真”的體內物質精華稱之“內丹”,而人體內能用來修煉、生發凝結“內丹”的部位就是所謂的“丹田”。由於道家養生術的發展過程,經歷先期以用爐火燒煉藥石獲取“外丹”,到後期將人體擬作爐鼎,經澄思息慮,調氣入靜修煉精、氣、神獲得“內丹”的階段。
兩晉時,中國第一個女道士魏華存開創“三丹田”的養生理論,道家代表人物葛洪在其《抱朴子》一書中明確地指出三丹田在人體的位置:上丹田在兩眉中,中丹田在臍上一寸二分,下丹田在臍下二寸四分。然而,因為道家養生術的功法眾多,不同功法的修煉目的有別,修煉方法有異,所以對“丹田”的位置的指向也不盡相同。就上丹田而言,有百會、囪門、印堂、山根之不同;就中丹田而言,有膻中、中脘、臍中之異:就下丹田而言。有關元、石門、氣海、神闕之別。儘管從人體點(穴位)的角度看,不同功法對丹田指向有以上不同,但就丹田在人體所處的區域而言,卻有共同之處:上丹田在“腦為元神之腑”的頭部;中丹田在“宗氣匯集”的膻中至臍這一區域;下丹田在“藏精之腑”的臍下至會陰這一區域。並且,所有養生功都認為:上丹田主煉神,中丹田主煉氣,下丹田主煉精;而且,修煉內功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三調”(調神、調氣、調形)加“意守”(守丹田或經絡等),修煉的目的有修性、修命、性命雙修之別。

     道家養生術所講的“性”。主要指修煉者個體的心性和意識活動的功能,包含了道德、思維、智慧、意志等人體自身的心理功能和心理活動的各種表現。“命”,主要指修煉個體由“元精”化生出的構成人體的有形物質。包括了人體的五臟六腑、皮毛筋骨、血髓津液等,即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生理反應。因此,所謂修性就是“煉神養心”(精神修煉);所謂修命就是“運氣煉形”(肉體修煉)。顧名思義,性命雙修就是形、神、氣並舉的修煉,太極拳就歸屬於性命雙修的範疇。

     道家養生術與傳統中醫學對“精氣神”的認識同源同理:
l、神,《荀子·天論》云:“形具而生神”。《淮南子·原道訓》云:“夫形者,生之舍也”。就是說“神”是隨著形體的完備而產生的,並寓居於人的形體之中,它包括隨形體完備而形成的“元神”,也包括了人出生後所形成的“識神”。所謂“心中又有心”即是此意。“元神”為人生之主宰,它淹沒於後天“識神”之中,即須修煉方可顯現的潛意識:“識神”指後天所獲得的理性和感性知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記憶、概念、思維和分析、判斷等大腦功能,它是人生行為能力的反映。
2、氣,既指由父母元精所化生,隨生命而來的元氣,即“先天氣”,也包括了由後天呼吸化生的“宗氣”和由飲食化生的“穀氣”,即“後天氣”。《靈樞·制節真邪論》云:“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講得就是這層意思。“先天氣”是臟腑氣化的動力,“後天氣”是人體活力能量的來源。
3、精,既指“故生之來謂之精”(《靈樞·本神篇》)的“元精”,也包括後天形成的精。人出生後,機體由脾胃的運化作用從飲食物中攝取的營養物質,稱為“後天之精”。

    醫道兩家都視“精氣神”為人體三寶,三者既各有所司,又相互化生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只要修煉者以“三調”為手段,從意守丹田入手,膏晷相續,朝夕鑽研地修煉,“精氣神”就會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化生的閉環正反饋網路:練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入道。其修煉的結果是:守上丹田者,可修煉出高尚的道德,敏捷的思維,超常的智慧;守下丹田者,可以修煉得精足髓滿,筋骨強壯,肢體靈巧;守中丹田者,可修煉得內氣充盈,脈絡暢通,陰平陽秘,祛病延年。這只是說道家養生術因有性功與命功之別,修煉時對上、中、下三丹田的意守各有側重,所導致的修煉結有所不同,並非要把“精氣神”的修煉人為地割裂開。

    道家養生術從老子“反也者,道之動也”的觀點出發,從生命形成的反方向入手進行內功修煉:把“至虛極,守靜篤”地煉神作為內功修煉的首位,進而“熊經鳥伸”地運動形體,並與“吹吁呼吸,吐故納新”調息養氣緊密配合,“導氣令和,引體令柔”,達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的返樸歸真境界。以上所言是道家養生術“三丹田”說的基本內容。

            


    武術界的內家拳以“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為修煉宗旨。所謂“一口氣”,是指先天氣與後天氣相合而成的混元氣,所謂“筋骨皮”是指組成人體的有形物質,即形體。內家拳的內功修煉,不僅稟承了道有養成術的機理,還把臍(命蒂)視為“前丹田”,把命門視為“後丹田”;並認為“前丹田”是後天氣生發之處和運行的動力源泉。“後丹田”是先天氣(腎精之氣)出入的門戶。把前丹田、後丹田與“三丹田說”互相配合,就形成了武學理論的“五丹田說”。

          “精氣神”相互作用,相互化生的閉環網路,近似於微電子電路中閉環正反饋電路:即後一級輸出的一部分以正反饋方式反饋至前一級的輸入端,起到增強這一級輸入信號的作用,使整個網路的放大功能得以增強;在武術內功修煉過程中則是:神凝——氣充——精固——神旺地住復循環。
在這個修煉過程中,“凝神煉氣”的“神”是指後天獲得的“識神”,“煉氣化神”的“神”指先天的“元神”。這就是說,修煉包括太極拳在內的內家拳功夫,並不強求先天“元神”、“元精”的作用,卻對後天“識神”和後天氣的修煉和運用十分重視。這是因為,只要在心靜、體鬆、用意的前提下,應用氣沉丹田的方法去修煉“熟煉身法,善於用意,巧於運氣”的功夫,就是修煉“神聚,身靈,氣斂,勁整”的功夫。
    這種修煉方法,充分地激發了五個丹田對太極拳幾項要旨的修煉功能:精神貫注上丹田,提供了“上領頂勁”的先決條件;氣沉下丹田,腹部鬆沉,奠定了“下守重心”的扎實基礎;意注後丹田兩腎的抽托,保證了全身虛實轉換在腰隙完成;胎息於前丹田,是氣遍周身的動力;前、中、後三丹田充盈與開合,是混元氣生發的源泉:“上領頂勁,下守重心”的結果即“立身之正”。隨著內功水平的不斷提高,先天氣逐漸充盈,進而神與氣相合就引出了精氣。因此,只要嚴格地按照太極拳理的規矩去修煉。“元精、元氣、元神”的修煉已在其中了。
    其實,無論是養生術還是太極拳,其修煉的過程。說到底,都是心理功能反復地影響生理功能的過程,換言之,就是經過心理功能反復地影響生理功能,所建立起來的一種牢固的條件反射或動力定型。從這個意義上講,後天“識神”的修煉,在太極拳的修煉中是首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首先通過老師的語言誘導在心中形成太極拳的要領概念,把老師的示範動作形成記憶貯存起來,然後在意識指導下,對記憶的內容進行模仿和理解,以至逐漸掌握要領、規矩和熟練動作。這個階段主要以心靜、體鬆,意形協調為要旨,也就是先賢們所講的“由默識揣摩到熟練身法”,養生術稱之謂“調神”和“調形”。“調神”屬上丹田功夫,只是太極拳理中把後天形成的概念、記憶、理解等大腦思維活動統稱為“心意”活動而不用“調神”而已;“調形”的實質是修煉心意駕馭形體的功能。然而,從太極拳是意、氣、形內外完整合一的修煉來看,心意與形體之間必須憑藉“氣”這一傳輸媒介的作用才能實現意動形隨縝密協調。為了實現“以氣運身”的目的,修煉者就要在掌握了身法與肢體運動的規律後,把呼吸運動,從開始的自然呼吸,逐漸過渡到腹式逆呼吸,再讓這種腹式逆呼吸與肢體的升降、開合按拳理要求協調起來,達到氣盡勢成的拳勢呼吸,進入對內氣的修煉,即前、中、後丹田的修煉。目前,有關心意與呼吸,肢體運動與呼吸之間的關係,太極拳界尚有不同的認識。有的人以“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為論據,反對氣在太極拳修煉中的作用,因而也就否定了拳勢呼吸的重要性;還有人對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氣沉丹田”這一要旨也給予了否定。這些都需要小心和深入研究,不能草率了事。

                         (未完)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近四十年。
願教授 :
(1)
健身氣功---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丹田呼吸法及運轉法、
大小周天功(內丹功)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等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增強免疫能力、延年益壽、
加強自衞能力、開發人體潛能。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或小組教授,迅速見效。
(
十年間已教二百多人,包括醫生、護士、
高級警務人員、消防員、高級行政人員、
商人、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病人等
----
只在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此手機可用what’s app)

梁先生洽
電郵: lsw123456@gmail.com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華佗的「五禽戲」及其功效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

八段錦簡介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