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簡介 (中)
八段錦簡介
(中)
八段錦究竟為何人、何時所創,今尚難定論。南宋藏書家晁公武所撰《郡齋讀書志》中記載:“八段錦一卷,不提撰人,吐故納新之訣也。”宋末元初史學家馬端臨撰編《文獻通考》中所記與《郡齋讀書志》相同。從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導引圖》可以看到至少有4幅圖勢與八段錦圖勢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雙手攀足固腎腰”“左右開弓似射雕”“背後七顛百病消”相似。在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所輯錄的《養性延命錄》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一些動作圖勢。例如,“狼距鴟顧,左右自搖曳”與“五勞七傷往後瞧”動作相似;“頓踵三還”與“背後七顛百病消”相似;“左右挽弓勢”即“左右開弓似射雕”,“左右單托天勢”即“調理脾胃須單舉”,“兩手前築勢”亦即“攢拳怒目增力氣”。這說明八段錦與《導引圖》以及《養性延命錄》中的動作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是一脈相承的。
通過對立式八段錦的源流考查,可以得出如下認識:
1.
傳統八段錦流傳年代應早於宋代,在明清時期有了較大發展;
2.
傳統八段錦的創編人究竟是誰,目前尚無確切證據,但作為歷代養生家和廣大習練者共同創造的財富這一結論是毋庸置疑的;
3.
清末以前的八段錦是以肢體運動為主,是一種傳統的導引術;
4.
儘管八段錦有不同流派,但無論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練法,都同出一源,他們在流傳中相互滲透並逐漸趨向一致。
健身氣功八段錦功法特點
八段錦的運動強度和動作的編排次序符合運動學和生理學規律,屬於有氧運動,安全可靠。整套功法增加了預備勢和收勢,使套路更加完整規範。功法動作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柔和緩慢,圓活連貫
柔和,是指習練時動作不僵不拘,輕鬆自如,舒展大方。緩慢,是指習練時身體重心平穩,虛實分明,輕飄徐緩。圓活,是指動作路線帶有弧形,不起棱角,不直來直往,符合人體各關節自然彎曲的狀態。它是以腰脊為軸帶動四肢運動,上下相隨,節節貫穿。連貫,是要求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轉換銜接,無停頓斷續之處。既像行雲流水連綿不斷,又如春蠶吐絲相連無間,使人神清氣爽,體態安詳,從而達到疏通經絡、暢通氣血和強身健體的效果。
2.鬆緊結合,動靜相兼
鬆,是指習練時肌肉、關節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器官的放鬆。在意識的主動支配下,逐步達到呼吸柔和、心靜體鬆,同時鬆而不懈,保持正確的姿態,並將這種放鬆程度不斷加深。緊,是指習練中適當用力,且緩慢進行,主要體現在前一動作的結束與下一動作的開始之前。八段錦中的“雙手托天理三焦”的上托、“左右彎弓似射雕”的馬步拉弓、“調理脾胃須單舉”的上舉、“五勞七傷往後瞧”的轉頭旋臂、“攢拳怒目增氣力”的沖拳與抓握、“背後七顛百病消”的腳趾抓地與提肛等,都體現了這一點。緊,在動作中只在一瞬間,而放鬆須貫穿動作的始終。鬆緊配合得適度,有助於平衡陰陽、疏通經絡、分解粘滯、滑利關節、活血化淤、強筋壯骨、增強體質。
本功法中的動與靜主要是指身體動作的外在表現。動,就是在意念的引導下,動作輕靈活潑、節節貫穿、舒適自然。靜,是指在動作的節分處做到沉穩,特別是在前面所講八個動作的緩慢用力之處,在外觀上看略有停頓之感,但內勁沒有停,肌肉繼續用力,保持牽引抻拉。適當的用力和延長作用時間,能夠使相應的部位受到一定的強度刺激,有助於提高鍛煉效果。
3.神與形合,氣寓其中
神,是指人體的精神狀態和正常的意識活動,以及在意識支配下的形體表現。“神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神與形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整體。本功法每勢動作以及動作之間充滿了對稱與和諧,體現出內實精神、外示安逸,虛實相生、剛柔相濟,做到了意動形隨、神形兼備。氣寓其中,是指通過精神的修養和形體的鍛煉,促進真氣在體內的運行,以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習練本功法時,呼吸應順暢,不可強吸硬呼。
(未完)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四十年。
願教授 :
(1) 健身氣功---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丹田呼吸法及運轉法、
大小周天功(內丹功)等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等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增強免疫能力、延年益壽、
加強自衞能力、開發人體潛能。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或小組教授,迅速見效。
(十年間已教二百多人,包括醫生、護士、
高級警務人員、消防員、高級行政人員、
商人、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病人等
----只在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此手機有 what's
app)
梁先生洽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