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氣功的發展
清代氣功的發展
沈金鼇
以導引養生治病清代醫學家沈金鼇,在其所著《雜病源流犀燭》一書中,收集了許多氣功養生的資料。他十分重視導引養主治病,指出:「導引運功本養生家修煉要訣,但欲長生,必先卻病,其所導所運,皆屬卻病之法,今各附於篇末,病者遵而行之,實可佐參藥力所不逮。」
沈金鼇認為想長壽首先要卻病
沈金鼇認為,能夠長壽的人,首先能夠卻病,這個觀點是很有道理的。而導引則是卻病的一大秘訣。如治便秘的導引法是:「以舌頂上齶,守懸壅,靜念而液自生,俟滿口,赤龍(舌頭)攪動,頻漱頻吞,聽降直下丹田,又守靜,咽數回,大腸自潤,行後功效。」又如治哮喘的導引法是:「以手摩擦兩乳下數遍,後擦背,擦兩肩,定心咽津降氣,以伏其喘。」
導引既有卻病奇效,推而廣之,沈金鼇提出了四十六種疾病的具體導引方法。這四十六種疾病是:咳嗽、哮喘、脾病、傷食嘔吐、噎膈、胸腹脹悶、膨脹、心病、心痛、膀胱氣、癃閉、虛勞、遺泄、淋濁、秘結、肝病、肝家積聚、疝痛、傷風、癱瘓、偏風、麻木、痞塊、息積、瘧疾、痰火、咳紅、吞酸、邪祟、面疾,目病、耳病、耳重、鼻病、鼻淵、鼻血、口千、齒痛、頭痛、頭重目花、頭暈腦痛及痰滯、神暈頭暈、頭風、背痛、腰痛、腳氣。
葉天士、吳鞠通對氣功深有研究
葉天士和吳鞠通都是清代著名的溫病學家,他們對古代氣功深有研究,都進行了氣功實踐。
葉天士年近八十時,仍紅光滿面,精神煥發,不知疲倦。他曾說:「子午參以靜功,俾水火交,陰陽偶,是藥餌以外功夫,皆植生氣之助。」這是從練功的時間分析功法、功效。他又說:「用元功經年按法,使陰陽交,而生生自振,徒求諸醫藥,恐未必當。」這強調的是練功貴在堅持。這些心得,都是他從練功實踐中得出的。
吳鞠通是繼葉天士之後的大醫學家,他在闡發調治奇經之法時,形象深刻地指出:「八脈利於肝腎,如樹木之有本也。陰陽交媾,胎前產後,生生化化,全賴乎此。古語云:醫道通乎仙道者,此其大門也。」這裏所說的「仙道」,指的就是氣功。氣功與醫術相結合,療效十分顯著。
沈嘉澍強調「導引之功百倍於醫藥」
清代醫學家沈嘉澍,對導引術十分重視。他所著的《養病庸言》指出:「導引之功,百倍於醫藥。不可不知,不可不上緊學。」為了推廣導引術,他介紹了一則簡便易學的方法:「導引必以數息入手,以心息相依為度。若初入手時,心或煩躁,不能數息,且觀息。初觀息必粗,漸觀漸細,亦足以使心息相依。」這種導引術,強調的就是心息相依。照他的方法練,必能充分發揮導引的作用。
汪庵推廣煉養功
汪庵是清代對氣功很有研究的醫家,在其所著《勿藥元詮》中,對氣功有精闢的論述。他在這部書中,介紹了一些煉養功,比如說:「積神生氣,積氣生精,此自無而之有也;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此自有而之(往)無也。」他在這裏將「積」與「煉」兩個步驟,從無為到有為,從有為到無為,作了具體的說明。
打通周天是每個練功者所夢寐以求的,《勿藥元詮》中,就介紹了一種打通小周天的練功經驗:「先要止念身心澄定,面東跏坐,……叩齒三十六通,以集身神,赤龍(舌頭)攪海,內外三十六遍,雙目隨舌轉運,……待神水滿,漱津數遍,用『四字訣』(攝提穀道,舌抵上齶,目閉上視,鼻吸莫呼)從任脈攝過穀道,到尾閭,以意運送,徐徐上夾脊中關,漸漸速些,閉目上視,鼻吸莫呼,撞過玉枕,將目往前一忍,直轉昆崘(頭腦),百會穴處,倒下鵲橋分津迭下重樓,人離宮而至氣海。……所謂天河水逆流也。……」這段論述,對於打通小周天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山中人案:人不可能只吸不呼,做到呼吸深長即可。)
汪庵認為,煉養之法,調息十分重要。所以,他在《勿藥元詮》中指出:「調息之法,不拘時候,隨便而坐,平直其身,不倚不曲,解衣緩帶,務令調適。口中舌攪數遍,微微呵出濁氣,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下,叩齒數通,舌抵上齶,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朧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如心息相依,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急)起,能勤行之,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養身全生而已也。調息有四相:呼吸有聲,風也,守風則散;雖無聲而鼻中澀滯者,喘也,守喘則結;不聲不滯往來有形者,氣也,守氣則榮(「榮」有誤作「勞」);不聲不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氣相依,是息相也。息調則心定,真氣往來,自能奪天地之造化,息息歸根,命之蒂也。」調息的過程,還包括調身、調心,三者相結合,煉養功才能做好。
張璐提醒練功注意走火入魔
清代醫學家張璐,花了二十年時間,精心撰寫了《張氏醫通》。在這部書中,他提醒練功者,防止走火入魔出偏差。以往的醫書,涉及氣功的不少,但指出氣功會出偏差的卻沒有。所以張璐在《張氏醫通》中說:「余雖不敏,業嘗究心斯道,遍考方書,從無及此。」他認為出偏差的原因是:「呆修行人,見性不真,往往入於魔境」;「良由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他對走火入魔的症狀作了如下的描述:「壯火飛騰,頭面赤熱,隔塞心忡。喘逆蒸汗,而成上脫之候。亦有陰氣消亡,強陽不制:精髓不固,二便引急而成下脫之候。」此外,張璐在臨症實踐中,還提出了治療走火入魔,可以用黃芪建中湯、天王補心丹治之。這些論述和藥方,至今對練功者仍有參考價值。
潘偉如提出練功能防病
清末醫學家潘偉如,對前人關於氣功的論述,已有較完整的認識,並對練功能預防疾病作了肯定。他在《衛生要術》一書中指出:「人之臟腑經絡血氣肌肉,一有不慎,外邪干之,則病。古之人以針灸為本,繼之以砭石、導引、按摩、酒醴等法,所以利關節和血氣,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復,正復而病自愈。平日尤重存想丹田,欲使本身自有之水火,得以相濟,則神旺氣足,邪不敢侵。與其待疾痛臨身,呻吟求治,莫若常習片刻之功,以防後來之苦。」這種對疾病以預防為主的思想,對現代人來說,也很有指導意義。
清代重要的養生練功專著
徐大椿,字靈胎,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醫學,攻研歷代名醫之書,速成深邃。其《元氣論》總結前人關於「元氣」的學說,並擺脫了道家的神秘論,批評了長生不死之說,提出人在受生之時壽命即已有定分,這個定分就是元氣。他認為,人的壽命長短決定於元氣的盛衰存亡。所以,他特別強調要「謹護元氣」。以為這既是人們養生防病的根本之道,也是醫者用藥的根本之道。只要有一絲元氣,便有一絲生命。他的這一見解極有見地,對於養生和預防疾病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徐大椿(靈胎)說:
「至所謂元氣者,何所寄耶?五臟有五臟之真精,此元氣之分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門,《內經》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陰陽闔闢存乎此,呼吸出入繫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未亡,皆賴此也。」(《醫學源流論》)
尤生洲所著《壽世青編》中,輯錄了運氣法、導引卻病法、十二段動功等鍛煉方法;學者陳夢雷編輯的《古今圖書集成》。其中醫部記載了許多導引方法,作為治療的一項重要措施;徐世芳編訂《壽世傳真》,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各種重要的養生方法;席錫藩(字裕康)編繪《內外功圖說輯要》,共分二十八門,一百二十四圖,以圖解的形式,詳細介紹了各種導引治病的方法,還附有圖文並茂的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鍛煉方法。
清代後期有王祖源編著的《內功圖說》,包括十二段錦總訣、十二段錦圖解、分行外功法、易筋經圖解等。該書重視動功鍛煉,主張動靜結合。
此外,清代還有《調息法》、《修真辯難》、《修真九要》、《樂育堂語錄》等氣功書籍,都對當時氣功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參考資料:
1.
周世榮《中國氣功養生學》第一分卷
「中國氣功學術發展史」,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2.
李志庸《中國氣功史》,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3.
朱鵬飛等《中國氣功大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4.
虞定海《中國傳統保健體育與養生》,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四十年。
願教授
:
(1)
健身氣功---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丹田呼吸法及運轉法、
大小周天功(內丹功)等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等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增強免疫能力、延年益壽、
加強自衞能力、開發人體潛能。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或小組教授,迅速見效。
(十年間已教二百多人,包括醫生、護士、
高級警務人員、消防員、高級行政人員、
商人、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病人等
----只在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此手機有 what's app)
5963 2671
梁先生洽
電郵:
lsw123456@gmail.com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