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氣功的發展
宋金元氣功的發展
宋金元三代,道教內丹術興起,並試圖以外丹理論解釋內丹,但沒有成功。道教南、北宗興起,推崇內丹,貶斥外丹為傍門。從此內外丹分道揚鑣,外丹逐漸走向冷落,內丹則開始與氣功相融。
一、張伯端主張性命雙修
張伯端被道教奉為南宗或紫陽派祖師,他受劉海蟾秘傳,成為一代宗師。他要求練功從清靜功夫開始,攝心收跡,並主張性命雙修,形神一致。宋熙寧八年(1075年),他完成了內丹理論的代表作《悟真篇》。他在「自序」中說:「於本源真覺,有所未盡,又作為歌頌樂府及雜言,附之卷末,庶凡達本明性之道,盡於此矣。所期同志者覽之,則見末而悟本,舍妄以從真。」他強調習之者必須先悟明本性,從無為靜心功夫入手,不能遽練《悟真篇》命功丹法。
《悟真篇》以詩、詞、曲的體裁,集其一生研究內丹法術之成果於一爐,是道教史和氣功史上極有價值的一本著作。張伯端在書中強調,要想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只有修煉金丹(內丹)才是唯一的途徑。他說:「人人本有長生藥」,但是,「學仙須是學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
《悟真篇》系統地總結了修煉內丹的法術,主張通過修煉自身的精、氣、神,使之凝結而成丹。而這凝結成丹的精、氣、神,正是張伯端所說的「長生藥」。他鄭重地告誡學道者:「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他還指出:與其「怨神仙謾語」,不如「悟妙法之真」。
張伯端孜孜不倦地探究「本性真覺之性」,為內丹理論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強調,要長生成仙,光修煉金丹還不夠,必須要通性理,這才是「無上至真之妙道」。《悟真篇》中,充分闡述了性命雙修的學說,使之久傳不衰。對於習丹功者來說,沒有強健的身體,心不健,修養心性只是泛泛空談而已,所以先作築基功夫是非常重要的。
王重陽強調性命不可分離
王重陽於金末創立全真道,以「性理」學說融貫三教,視之為修仙根基,後世全真教徒奉教煉養,無不離此大要。他認為:「修仙」即「命功」,「修道」即「性功」。兩者的關係是:「性功」是「命功」成敗的條件,如果「性功」未煉就,「修仙亦難成;即使有成,亦不免終於一毀」。「性功」無為,「命功」有為,性命合一,歸原先天。
歷來的道書中,「性」有真性、元性、元神、真心、道心、天心、天命之性、本來一靈、一點靈光等別名;「命」則指屬於物質身體方面的氣、元氣。王重陽在《授丹陽二十四訣》中指出:「性專是元神,命者是元氣。」他還說:「性命本宗元無得失,巍不可測,妙不可言,乃為之道。」
王重陽在創教立說的過程中,一直在研究性命關係,論證性命雙修。在《授丹陽二十四訣》中,他指出:「根者是性,命者是蒂也。」又說:「賓者是命,主者是性也。」他的觀點。就是以性為主,以命為賓,兩者不可分離。如果修性不修命,或者修命不修性,就會失於偏頗。
三、陳致虛著《金丹大要》
陳致虛是元代全真道士,他認真論證了丹道煉養中修性、修命的問題,撰寫了內丹名著《金丹大要》(《金丹秘要》)。是書指出,「道」是三教合一的基礎,而這個「道」,就是金丹之道,統括儒家綱常之教、釋氏定慧之學,是三教的根本。
「道」既是三教的根本,但它究竟是什麼呢?他回答:「一言以定之,曰氣也。故鄭真人曰:道乃氣之用。當知體其道者,是氣也。」陳致虛對氣很崇尚,他說:「道之為物,通氣而生氣,複資氣而育天地。萬物未有非氣而自生者。然吾所謂氣,卻非天地呼吸口鼻往來。要知是氣之名,須究外內二道。氣之在外者曰黑鉛,即金丹之道也。釋云佛法,儒謂仁義,道日金丹,三教大聖必用是氣,而後方能成佛作仙,即此是道,非別有一路耶。氣之在內者曰黑汞,即修定之道也。」
陳致虛指出:佛法、仁義、金丹,可以合而為一,成為運氣修煉的目標。而氣在內,則是明心見性,成為一種泰定的功夫。要達到前者的目標,必須有為;要練就後者的功夫,卻是無為。前者主外,用以規範制約人的言行;後者主內,用以靜定收拾人的心性。在這樣內外兼修,就能作佛成聖、得道登仙。
《雲笈七簽》所載與氣功有關的典籍
五代時兵荒馬亂,散佚了不少圖籍,其中包括許多道書。北宋初年,朝廷主持整理道教經籍。宋真宗時,張君房校正秘閣道書,撮其精要,編成了號稱「小道藏」的《雲笈七簽》。所謂「雲笈」,是道教藏書之器;所謂「七簽」,道教以天寶君所說《洞真》為上乘,靈寶君所說《洞玄》為中乘,神寶君所說《洞神》為下乘;《太玄》、《太平》、《太清》三部為輔經,此外,《正一》、《法文》、《遍陳》三乘別為一部,合為七部,即「七簽」。
《雲笈七簽》除了輯錄宋代以前的主要道書外,還注意搜集了不少古代氣功著作,主要有:
《太清導引養生經》。
《甯先生導引養生法》。
《彭祖導引法》。
《赤松子導引法》。
《王子喬導引法》。
《玄鑒導引法》。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
《雲笈七簽》除了著錄氣功典籍外,還介紹了不少調氣、行氣的方法,如「咽氣法」、「委氣法」、「布氣法」、「煉氣法」、「神息法」、「胎息法」、「服氣法」、「食氣絕穀法」、「蛤蟆行氣法」、「魚鱉等氣法」、「墨子閉氣引氣法」等。
《宋史·藝文志》所載與氣功有關的典籍
宋代氣功與內丹術的融合,使氣功的發展又有了新的突破。故對於氣功典籍的發掘與整理、研究與探索,都有引人注目的成果。在《宋史·藝文志》中,收有許多與內丹、氣功有關的典籍,主要有:
《魏曇巒法師服氣要訣》,一卷。
《僧遵化養生胎息秘訣》,一卷。
《休糧服氣法》,一卷。
《黃帝內丹訣》,一卷。
《太上老君服氣胎息訣》,一卷。
《徐真君丹訣》,一卷。
《申天師服氣要訣》,一卷。
《鄭先生不傳氣經》,一卷。
《臥龍隱者少玄胎息歌》,一卷。
《蜀郡處士胎息訣》,一卷。
《攝生秘旨》,一卷。
《中皇子服氣要訣》,一卷。
《桑榆子新舊氣經》,一卷。
《丁少微真一服元氣法》,一卷。
《天臺白雲服氣精義論》,一卷。
《王弁新舊服氣法》,一卷。
《長睡法》,一卷。
《太上老子服氣口訣》,一卷。
《上清修行訣》,一卷。
《服氣日月皇華訣》,一卷。
《五藏導引》,一卷。
《服氣煉神秘訣》,一卷。
《太清導引調氣經》,一卷。
《治身服氣訣》,一卷。
《調元氣法》,一卷。
《太上保真養生論》,一卷。
《聖濟經》論述煉氣與長生的關係
北宋後期,宋徽宗編定了《聖濟經》十卷,分四十二章,於政和八年(1118年)頒行。這是一本讀《素問》的入門書。在這部醫書中,還有煉氣與長生關係的論述。
《聖濟經》指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盛而形病。神依氣往,氣納則神存。修真之士,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持滿御神,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乃可長生。故曰:精有主,氣有原,呼吸元氣,合於自然,此之謂也。昔之明乎此者,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導引按蹺,所以調其氣也;平氣定息,握固凝想,神宮內視,五臟照徹,所以守其氣也;法則天地,順理陰陽,交媾坎離,濟用水火,所以交其氣也;神水華池,含虛鼓漱,通行營衛,入於元宮,溉五臟也;服氣於朝,息於暮,陽不欲洗,陰不欲覆,煉陰陽也。」
這段論述,將煉氣與長壽的關係,說得很清楚,為後世練功者所推重。
《聖濟總錄》記載了大量氣功資料
宋徽宗在編定《聖濟經》後,又於政和年間,召集全國名醫,廣泛匯集民間方藥,又結合御府所藏禁方秘論,編輯了《聖濟總錄》,分七十一門,共二百卷。這是一部既有理論,又有經驗的醫學巨著。這部醫書中列有導引、服氣咽津等名目,收錄了不少古代氣功資料。
《聖濟總錄》在導引部分中,引用了《左洞真經按摩導引訣》中的內容:轉脅舒足,鼓腹淘氣,導引按蹺,捏目四眥,摩手熨目,對修常居,俯按山源,營治城廓,擊探天鼓,拭摩神庭,上朝三元,下摩生門,櫛髮去風,運動水土等。這些內容,現代氣功大多予以接受與改變。比如:擊探天鼓,就是現在流行的鳴天鼓;拭摩神庭,就是現在流行的摩面;下摩生門,就是現在流行的摩腹。
《聖濟總錄》在服氣部分中,介紹了許多呼吸鍛煉方法,並提出了行氣的一些注意事項:「凡初行氣之時,先安身和體,若氣未調身不安者且止,和乃行之。氣至則形安,形安則鼻息調和,鼻息調和則清氣來至」;「凡服氣,先導引為佳,每日能咽得三、五十咽津液,勝服諸藥」;「凡初服氣,必須心意坦然,勿疑勿畏,若有畏懼,氣即難行。若四體調和,意自欣樂,不羨一切事,即日勝一日。」
《雞峰普濟方》載述導引法
南宋初年,太醫院教授張銳編著了《雞峰普濟方》一書,其中有兩則導引法,對氣功界影響很大。一則是腳氣導引法,也就是現代動功的雙手攀足,在當時就頗為流行;另一則是消食去滯壅的導引法,強調「意者氣之使,意有所到則氣到。每體不安處,則微閉氣,以意引氣到疾所而攻之,必差」。這種以意領氣攻病灶的方法,在現在也為練功者所採用。
《保生要錄》介紹動功鍛煉
宋代醫學家蒲虔貫編著了《保生要錄》一書,其中介紹了簡單易行的動功鍛煉方法,可以結合日常生活進行,書中這樣說:「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濁。……故手足欲時其屈伸,兩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兩手雙拓——如拓石法;或腰胯左右轉,時俯時仰,或兩手相促細細挾——如洗手法,或兩手掌相摩令熱,掩目摩面。事閑隨意為之,各十數而已。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壯,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體少不佳快,為之即解。」
金元四大醫家善於用氣功治病
金元四大醫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都有完整的醫學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他們的著作中,不約而同地都有氣功治病的記載。
自號「通玄處士」的劉完素,治病喜用涼藥,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故稱「寒涼派」。他著有《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素問玄機原病式》等醫學論著。《素問玄機原病式》中,介紹了用「六字訣」治病的方法。他還撰有一篇《攝生論》,著重闡述了攝生的各種問題。
金代名醫張從正是攻邪學派的代表,他的理論可以歸納為「病由邪生:攻邪已(止)病」。這就是說,造成人體發病的原因,是因為邪氣的侵犯。探討病邪的來源,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外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因素,二是人體內部病理變化的產物。如果這些病邪留滯在人體中,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治療的原則,就是要迅速祛除病邪。從這理論出發,張從正提出了汗、吐、下三種祛邪的方法。在其所著《儒門事親》中,他談到凡是風寒之邪所引起的疾病,在皮膚之間和經絡之內,可用汗法治療,而導引是汗法的手段之一,他指出:「……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儒門事親》中還提出,可以用「存想」吹氣的練功方法治療外傷。
金代名醫李果是脾胃學派的代表,他的理論的基本論點是「脾胃內傷,百病叢生」。他認為:元氣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一切生理活動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質。而元氣的生成,一定要依賴脾胃功能的正常。因此,脾胃是元氣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疾病生。同時又指出:元氣在體內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升降運動,而脾胃就是這種升降運動的樞紐。他在所著《脾胃論》中,提出了「甘溫補脾」、「調理脾胃」、「升舉清陽」等治療方法,還論及了養氣的好處。他在《蘭室秘藏·勞倦所傷論》中,談到因勞倦而致的木旺乘土的病證時指出:「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他認為勞倦所傷之病,要收心靜坐與「甘溫溫其中氣」後,再配合中藥治療,效果最佳。
元代名醫朱震亨是滋陰學派的創導者,他的理論的基本論點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他認為:人體之所以有生命活動,是因為相火的作用。相火的作用有「凶」也有「吉」,它既是人體主命活動的根本,也可以成為疾病發生、病機逆轉的關鍵。由於人身的精血難成但卻容易虧損,人的情欲又很難克制,這就會引起相火妄動,陰精損傷。所以,他提出用滋陰降火之法來運用於臨證治療。在其代表作《格致餘論》中,有「令以順四時,調息神態而為治病之本」的提法。
文人學士暢述練功體會
宋代有不少文入學士,主張靜坐、導引,並將練功的體會加以闡述。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對養生之道頗有研究。在《刪正黃庭經序》中,他對內守功大用於防病治病作了這樣的評價:「後世貪生之徒,為求養生術者,無所不至,至茹草木及日月之精光。又有以謂此外物不足恃;百反求諸內者,於是息慮、絕欲、煉精氣、勤吐納,專於內守,以養其神。其術雖本於貪生,及其至也,尚或可以全形而卻疾。」
蘇軾是宋代一位多才多藝的文學家,在他坎坷的仕途中,不忘練功養生。在《東坡志林》、《仇池筆記》、《蘇沈良方》等書中,都載有他練功的經驗、體會。他說:「視鼻端,自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已來,諸病自除。」
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對氣功十分熱衷,並在詩詞中屢有描述。在《好事近》一詞中有:「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夜半忽驚奇事,看鯨波暾日」句將練功者的心境,描述得十分形象。
陸游在《詠睡》一詩中有:「相對蒲團睡味長,主人與客兩相忘。須臾客去主人睡,一枕西窗半夕陽」之句;描述的是練功入靜後的體會。陸遊能夠在兵荒馬亂的歲月如此長壽,與他多年堅持練功是分不開的。
程顥、程頤兄弟,同受學於周敦頤,其學泛涉諸家,出入老、釋,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他們在講課、治學之餘,十分注重靜坐。程顥還作詩描述練功高度入靜後的感受:「水心雲影間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朱熹是宋代集理學之大成者,他對靜坐相當有研究。《宋元學案》中,載有朱熹撰寫的《調息箴》,篇中說:「予作調息箴,亦是養心一法。蓋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噓氣常長,吸氣常短,故須有以調之。息數停勻,則心亦漸定,所謂持其志,無暴其氣也。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猗。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已而吸,如百蟲蟄。氤氳開闔,其妙無窮。」從這篇《調息箴》,可知朱熹對氣功調息是深有體會的。
民間盛行「八段錦」
「八段錦」是宋代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動功鍛煉方法。宋代洪邁《夷堅乙志》云:「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八段錦」之所以受到群眾的歡迎,一是它的功效佳,二是它簡便易學。
「八段錦」分站式和坐式兩種,可參看本人網誌練功札記十二至十四--「八段錦」與奇經八脈、坐式八段錦、坐式八段錦與十二段錦的比較。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近四十年。
願教授
:
(1)
健身氣功---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丹田呼吸法及運轉法、
大小周天功(內丹功)等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等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增強免疫能力、延年益壽、
加強自衞能力、開發人體潛能。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或小組教授,迅速見效。
(十年間已教二百多人,包括醫生、護士、
高級警務人員、消防員、高級行政人員、
商人、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病人等
----只在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此手機可用what’s
app)
梁先生洽
電郵:
lsw123456@gmail.com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