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氣功的發展



佛教東傳之初所譯氣功典籍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現在已難查考。較為普遍的看法是,漢明帝求法,是佛教傳入東土之始。相傳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夜夢金人在他的殿庭飛行,翌日,他向大臣們談了夢中所見,太史傅毅就說:「陛下所夢見的金人,可能就是西方一位稱作『佛』的神仙。」於是,明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前往西域求法。
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等來到大月氏國(今新疆伊黎河上游),遇到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人,使邀請他們帶著佛像和經卷,用白馬馱著,回到了洛陽。兩位高僧受到明帝禮遇,居於白馬寺,在此譯出了《四十二章經》,使中國佛教有了最早的譯經。

                                     

東漢末年,佛教翻譯家安世高譯出了一部《安般守意經》,闡述了佛教氣功理論,其中對呼吸的四種形態說得很具體:「息有四事: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有聲為風,無音為氣,出入為息,氣出入不盡為喘也。」這種呼吸分類法,當時極為流行,後世氣功習練者,亦將其作為呼吸鍛煉時參考。
道教最早的經典《太平經》中關於氣功的記載
與佛教不同的是,道教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以神仙信仰為主軸。戰國時期極為興盛的方士神仙學,成了漢代創立的道教的主體。道教所崇仰的神仙,有靈有肉,富有感性自然之美。道教受《道德經》、《陰符經》等古籍的影響,多言天道。《道德經》的「道法自然」,《陰符經》的「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等思想,對道教仙術起到了方法論上的指導作用,成為道教的基本信念。                             

道教注重養生,這也是道教神仙長生術的基本,是道教中天道與仙道的統一。道教養生,是根據天地宇宙的道理而掇養榮衛,配合「天道盈虛」,「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
中國道教最早的典籍《太平經》,被漢末太平道農民起義奉為經典。它反映了下層民眾及門第較低者的政治願望,也記載了不少氣功養生的資料。
《太平經》指出:「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萬物,其功最大。平者,地也;地平,然能養育萬物,」此書希望帝王能效法天地覆載無私,並以之為常(經)道,就是「大順之道」。順天地之道而教化人民,那末百姓能過安定的生活,國家也能富足。而要行「大順之道」,必須以中和太平為基礎。《太平經》說:「陰陽者,要在中和。中和氣得,萬物滋生,人民和調,王治太平。」陰陽調和則風調雨順,民富年豐,太平之氣流暢天下。
《太平經》不僅講陰陽調和,還分析了精、氣、神三者的關係:「夫人本生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於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為一,外以致理,非用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精、氣、神三者,關係確實密切。所以,《太平經》說:「精、氣、神三者,共為一體。……故神者,乘氣而行,精在其中也。三者相助為治。故人能長壽者,乃當愛氣、養神、重精也。」
《太平經》對氣功習練的描述比較具體,比如關於意守法是這樣說的:「使空室內傍無人,畫像隨其臟色,與四時氣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臟像,下有十鄉,臥即念以近懸像,思之不止,五臟神能報二十四時氣,五行神且來救助之,萬疾皆愈。」
養生成為晉人的熱門
晉代重視養生,出了許多有關養生的著作。而氣功的廣泛推行,又使養生術得以普及,養生也因此而成為晉人的熱門話題。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對養生之道非常重視。《晉書·阮籍等傳》載:「嵇康……好老莊,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養性服食之事,……至於導養得理則安,期彭祖之倫可及,乃著《養生論》。」在《養生論》中,他將呼吸導引作為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指出:「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他還著有《答難養生論》,雄辯地論述了養生服食之利。在他的詩作中,也透露出對氣功的愛好,如《秋胡行》詩所云:「呼吸太和,煉形易色。」
晉代另一位養生家,名叫張湛,在其所著《養生要集》裏,羅列了養生的十大要點:第一、嗇神(愛惜精神),第二、愛氣,第三、養形,第四、導引,第五、言語,第六、飲食,第七、房室,第八、反俗,第九、醫藥,第十、禁忌,其中居前四點的都與氣功有關。
提倡神仙導引的葛洪
                      


晉代對養生術貢獻最大的,當推葛洪。葛洪是著名的道士,也是一個傑出的醫學家。《晉書·葛洪傳》記載:「葛洪……尤好神仙導養之法……後忽與岳疏云:『當遠行尋師,克期便發。』岳得疏狼狽往別,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見。時年八十一。」
葛洪一生著述甚豐,醫學專著有:《金匱藥方》、《肘後備急方》等;而他的代表作,當推《抱朴子》了。《抱朴子》分內、外篇: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其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
《抱朴子》中,對氣功的闡述比較系統,內容非常豐富。該書講了練功的姿勢、導引的作用等:「夫導引不在於立名像物,粉繪表形著圖,但無名狀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不必每晨為之,但覺身有不理則行之。皆當閉氣,閉氣節其氣沖以通也。亦不待立息數,待氣似極,則先以鼻少引入,然後口吐出也。緣氣閉既久則沖喉,若不更引,而便以口吐,則氣不一,粗而傷肺矣。但疾愈則已,不可使身汗,有汗則受風,以搖動故也。凡人導行,骨節有聲,如大引則聲大,小引則聲小,則筋緩氣通也。夫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實養生之大律,祛疾之玄術矣。」
《抱朴子》中,還詳細介紹了胎息閉氣法:「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已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人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夫行氣當以生氣之時,勿以死氣之時也。故曰仙人服六氣,此之謂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時,其從半夜以至日中六時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六時為死氣。死氣之時,行氣無益也。」
專講練功的《黃庭經》
             

晉代問世的《黃庭經》,是一部專講練功的著作,據說為晉時魏華存所傳,以論述黃庭——丹田為主,也涉及氣功其他一些方面的內容。書中所說的修內之術,全部煉養過程在自我身心內完成。《黃庭經》從存神開始說起,到積精累氣結束,不談以神御氣等術,這是它不同於其他內丹術的地方。
《黃庭經》在氣功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因它語句多隱喻艱澀,故而注解也愈來愈隱晦和神祕。如果細心去體悟一下,此書主要談論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存神內視,恬淡守虛。書中說:「六腑五臟神體輕,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可長生。」「體虛無物身自閑,寂寞曠然口不言。」「作道優遊身獨居,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這些內容,都強調存神,即存守自身臟腑之神,使精神意念凝聚一處,無欲念,無造營,真正做到恬淡守虛。
第二,積精累氣,和合魂魄。書中說:「上有黃庭下關元,前有幽闕後命門。」「和制魂魄津液平,……攝魂還魄永無傾。」「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這些內容,說的是人體與天地合體一樣,有陰陽(魂魄)二氣,用意念引導虛氣在體內運行(山中人案:此即內氣,不是呼吸之氣),可以與天地一樣長生。
長於氣功修煉的陶弘景
陶弘景是南朝齊、梁間著名的道士,也是一位道教思想家、醫學家。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理論,並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他遍歷名山,尋訪仙藥,除了研究本草外,還編撰了《養性延命錄》一書。這部書輯錄了不少古代氣功的方法與理論。其中《服氣療病》與《導引按摩》兩部分,佔了全書的一半篇幅。
《服氣療病》這一部分,論述了閉氣納息法,指出:「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呴,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原有此數,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呴以解極。」這以練呼為主的「六字訣」,是陶弘景創造的,對後世習練呼吸者,有指導意義。
《導引按摩》這一部分,內容十分豐富,現在常見的動功,大多已經涉及。諸如啄齒、漱唾、狼踞、鴟顧左右、頓踵、叉手、伸足、熨眼、按目、引耳、發舉、摩面、乾浴、托頭仰手、挽弓、托天、兩手前推等(山中人案:以上各項多為坐式八段錦的內容),書中一一闡述,對於練功者很有指導意義。
此外,陶弘景還編了《導引養生圖》,可惜此書今已佚。據宋代晃公武《郡齋讀書志》記載:「圖分三十六勢,如鴻鶴徘徊,鴛鴦戢羽之類,各繪像於其上。」
面壁九年的達摩
南朝宋末時,南天竺高僧菩提達摩航海東來,在金陵與梁武帝面談佛法,話不投機,不相契合,於是便一葦渡江,北上洛陽,後又定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默然參禪,「人莫測之,謂之壁觀婆羅門」。唐代道宣解釋,所謂「壁觀」,就是使心如壁立,不偏不倚。《續高僧傳·菩提達摩傳》則說:「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行,謂四法也。如是順物,教護譏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這裏所說的「安心」、「發行」、「順物」、「方便」,都是面壁功法,也就是壁觀功法的入道之門,是靜功的一種意念鍛煉。
面壁功法有理入和行入兩大要點。理入功法,以「理」為觀想的內容。在壁觀時,無自無他,堅住不移,寂然無為,將意念凝住於室壁之上,以期達到去除心頭客塵遮障,開發心智,趨向真如的目的。行入功法,指的是修持面壁功者為人處世,要安於過淡泊寧靜的生活,不要執著於物質貪求,不要為榮辱苦樂而苦惱,遇事要有退一步想的博大胸懷,能夠遇苦不怨,奮起精進。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近四十年。 
                         願教授 :         
           (1)  健身氣功---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丹田呼吸法及運轉法、   
                  大小周天功(內丹功)等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等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增強免疫能力、延年益壽、 
            可作自衞用途、開發人體潛能。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教授,迅速見效。
    (十年間已教二百多人,包括醫生、護士、 
      高級警務人員、消防員、高級行政人員、  
 商人、科研人員、社工、文員、教師、學生、病人等   
       筆記以電郵寄送,方便溫習。 
         只在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電話預約:   5963 2671  (此手機有 what's app)
              5963 2671
              梁先生洽    
         電郵: lsw123456@gmail.com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華佗的「五禽戲」及其功效

八段錦簡介 (上)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