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秦漢時期氣功的發展


戰國末、秦漢時期氣功的發展

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的觀點首見於《呂氏春秋》,呂氏首先指出了“靜”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接著又指出了“動”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由於靜與動對人體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宜動者靜,宜靜者動也”。呂氏這一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

                       


最早的辟穀專著《卻穀食氣篇》

    辟穀又稱斷穀、卻穀、絕穀,亦稱休糧、絕糧、卻粒、絕粒等。辟穀期間,不吃人間煙火燒煮的五穀和萊肴等食物。辟穀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兩大法門:一種是辟穀服氣,即服氣不食,只飲清水;另一種是辟穀服餌,即辟穀期間吃少許水果、藥物等,也可以飲水清腸。

    有關辟穀服氣的記載,最早見於《楚辭·遠遊》,其中有「食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食輕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人而粗穢除」的說法。近年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一批帛書中,有漢初寫本《卻穀食氣篇》,這是迄今存世的最早的辟穀專著。

    《卻穀食氣篇》以闡述食氣為主。所謂「食氣」,又稱作「服氣」,是一種呼吸鍛煉。這本書中對食氣的練功方法闡述得甚為詳細:「食氣者為呴吹,則以始臥與始興。凡呴中息而吹,年廿者朝廿暮廿,二日之暮二百;年卅者朝卅暮卅,三日之暮三百,以此數推之。」書中還指出,這種食氣法通常在下列情況下進行:「為首重、足輕、體軫,則呴吐之,視利止。」食氣與季節大有關係,這本書就講了怎樣根據春夏秋冬的不同特點進行呼吸鍛煉;同時又指出了四種不宜食氣的氣候。對於辟穀服餌,書中說:「卻者,食石葦。」石葦是一種中藥,《神農本草經》中介紹了它的功用:「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歷史上名人辟者亦頗多,如《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初留侯(張良)曾從赤松子遊,「乃學辟穀導引輕身」。由於自己「性多病,即導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張良因體弱多病而練功辟,力行此道達一年之久,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劉安《淮南子》載述「六禽戲」

                             



    西漢初期,文帝的侄子劉安,襲父封為淮南王。他雖然貴為王者,卻能禮賢下士,對文學事業、氣功事業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史記·淮南衡山傳》記載:「淮南王安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譽天下。」《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說他,「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

    劉安招致「賓客方術之士」集體撰寫的《淮南子》,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於「雜家」,內篇21,外篇33。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在僅存內篇,不見外篇,更不見淮南王傳中所說的中篇。今天我們讀到的《淮南子》,內容大多歸於道家的自然天道觀,也糅合了一些先秦各家學說。在這部書中,多處涉及古代氣功,為今人研究古代氣功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料。

    《淮南子·精神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鳧浴蝯()躍,鴟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這裏所說的模仿熊、鳥、鳧、猨()、鴟、虎的運動方式,是一種配合呼吸鍛煉的氣功動功,故而被後世稱作「六禽戲」。東漢末華佗改編成為「五禽戲」,至今傳誦,反而《淮南子·精神訓》的「六禽戲」已鮮為人知了。


《漢書·藝文志》所載與氣功有關的典籍

    漢代不僅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比較強盛,而且在文化、科技、醫學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氣功在漢代得以發揚光大,與這大氣候不無關係。《漢書·藝文志》中,載有不少漢代及秦以前曾流傳過的與氣功有關的典籍。

《漢書·藝文志》中,歸入「神仙類」的古籍,共有十家,二百零五卷,多與氣功養生相關:

《宓戲雜子道》,二十篇。         《上聖雜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雜子》,十八卷。           《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

《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

《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泰壹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     《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卷。

所謂「神仙」,《漢書·藝文志》解釋:「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


《漢書·藝文志》中,歸入「房中類」的古籍,共有八種,一百八十六卷,開後世房中術之先河:

《容成陰道》,二十六卷。       《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

《堯舜陰道》,二十三卷。       《湯盤庚陰道》,二十卷。

《天老雜子陰道》,二十五卷。   《天一陰道》,二十四卷。

《黃帝三王養陽方》,二十卷。   《三家內房有子方》,十七卷。


    所謂「房中」,《漢書·藝文志》解釋:「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

上述典籍,可惜都已失傳了。

王充「養氣自守」
                   

東漢王充,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氣功實踐者。《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傳》記載:「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大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觽(一作「眾」)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仕郡為功曹,以數諫爭不合去。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弔之禮,戶隔牆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養性書十六篇,裁節嗜欲,頤神自守。」
王充花了三十年光陰寫成的《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經散佚。這部書疾虛妄而求實證,抨擊當時迷信思想,主張今優於古,體現了一種進步思想。對於古代氣功,書中時有涉及,在闡述過程中,反映出王充治學的實事求是精神。
王充在《論衡·道虛篇》中,反對有仙人之說,他認為:「有有壽之人,世見長壽之人,學道為仙,逾百不死,共謂之仙矣。」這就將世人誤把長壽者當作仙人的錯誤觀念澄清了。他還在《論衡·道虛篇》中介紹了辟穀服氣,並引用當時流傳的說法:「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穀飽,亦以氣盈。」在《論衡·自紀篇》中,王充又敍述自己在年近七十歲時,感到了年老體衰,精神不支,便「養氣自守」。他通過練氣功而延緩了衰老與死亡,享年七十歲或以上。
張仲景論述氣功養生
東漢名醫張仲景,是當時醫學界的泰斗,也是氣功理論家。他學醫於張伯祖,盡得其傳。漢靈帝時舉孝廉,建安年間出任長沙太守。他經過幾十年的「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積累了治療急性熱病的豐富經驗。有一次大疫流行,因傷寒而死者十居其七。他更創造性地把外感熱病錯綜複雜的證候及其演變加以總結,提出了較完整的六經辨證體系。他先後著有《傷寒論》十卷、《金匱玉函要略》三卷,漢魏以來,中醫將其奉為經典,與《素問》、《難經》並重。
               

張仲景在《金匱玉函要略》中指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末經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張仲景提到用「導引吐納」以通利九竅,這就是認為氣功是一種防病治病的方法。
導引吐納能使氣血流暢,是很實用的養生之道,張仲景的氣功理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華佗創編「五禽戲」
秦漢時期健身氣功的應用已很普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上雖僅存44幅圖畫,但導引姿勢複雜多變,運動全身各部,男女老幼都有,都著平民裝束。有的注明了導引作用,並且注意了意識活動要與動作協調,而且已有仿生物的「鷂背」、「龍登」、「熊經」、「鳥伸」,較《莊子》的記載有所發展,顯然是後世「五禽戲」的起源之一。

          


    華佗在氣功學方面的貢獻是創製五禽戲,即虎、鹿、熊、猿、鳥五戲。五禽戲為時間較早、系統全面的健身動功功法之一。《三國志•華佗傳》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簡要地介紹了五禽戲的由來以及臨床上的應用。說明五禽戲較之「春秋二禽戲」(即「熊經鳥伸」),較之戰國末西漢初《導引圖》上的「導引法」又有提高。華佗五禽戲的創製,促進了氣功的發展,是其他方法不能相比的。
華佗依據《呂氏春秋·季春紀》中所說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的道理,以及《淮南子·精神訓》中熊、鳥、鳧、蝯()、鴟、虎等六種動物的動作,新編了一套「五禽戲」。《三國志·魏志·方伎傳》中,載有華佗對其弟子吳普闡述的「五禽戲」的內容,以及吳普練功後收到的顯著效果:「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華佗創編的「五禽戲」,效果明顯,可惜沒有流傳下來。現在的「五禽戲」,是後人重加整編的。華佗十分重視養生、精通養生,並以導引作為養生的重要手段。所以,《後漢書·方術傳》描述華佗:「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
曹操手下的氣功專家
三國時代,曹操曾將許多有方術的人召於麾下,其中包括一些有練功經驗的人,如甘始、王真、郝孟節、皇甫隆等。
甘始是漢末著名的方士。《後漢書·逸民傳》記載:「甘始……愛嗇精氣……為操聽錄,問其術而行之。」曹丕《典論》中說:「甘陵甘始亦善行氣,老有少容。……後始來,眾人無不鴟視狼顧,呼吸吐納。」曹植《辨道論》中說:「甘始者,老而有少容,自諸術士咸共歸之。……余嘗辟左右,獨與之言,問其所行,溫顏以誘之,美辭以導之,始語余:『吾本師姓韓,字雅。嘗與師於南海作金,前後數四,投數萬斤金於海。』」甘始練功有成,按照《後漢書》中甘始傳記的說法,甘始與同道東郭延年、封君達三人,都活到一百多歲,甚至二百歲。
王真是一位氣功大師。《後漢書·逸民傳》記載:「王真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嶽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漱舌下泉咽之,不絕房室。』」《漢武內傳》則云:「王真……習閒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斷穀二百餘日,肉色光美,力並數人。」
郝孟節與王真是同道,又是同鄉,都是上黨人。《後漢書·逸民傳》記載:「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又能結氣不息,身不動搖,狀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亦有室家,為人質謹,不妄言,似士君子。曹操使領諸方士焉。」
皇甫隆研究氣功造詣頗深,曾向曹操闡述古代氣功原理。《備急千金要方》記載:「魏武與皇甫隆曰:『聞卿年出百歲,而體力不衰,耳目聰明,顏色和悅,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道()引,可得聞乎?若有可傳,想可密示封內。』隆上疏對曰:『臣常聞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壯。言人當朝朝服食玉泉、啄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啄齒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練精。』」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近四十年。 
             願教授 :         
  (1)  健身氣功---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丹田呼吸法及運轉法、   
        大小周天功(內丹功)等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等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增強免疫能力、延年益壽、 
        可作自衞用途、開發人體潛能。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教授,迅速見效。
    (十年間已教二百多人,包括醫生、護士、 
      高級警務人員、消防員、高級行政人員、  
 商人、科研人員、社工、文員、教師、學生、病人等   
       筆記以電郵寄送,方便溫習。 
         只在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電話預約:  5963 2671 梁先生洽    
     電郵: lsw123456@gmail.com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華佗的「五禽戲」及其功效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

「八段錦」與奇經八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