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氣功






  先秦時期的氣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雜家、陰陽家相繼出現,形成了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時代。隨著人們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逐步加深,開始積極探索生命的生長壯老規律以及與之相應的衛生保健方法,導引、食氣(服氣)、吐納、行氣之術逐漸為人們改採用,為氣功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除了是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外,也為探索氣功學的理論奠定了基礎,它把氣功養生的三大要素——調心、調息、調身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該書,故《道德經》對後世氣功的發展很有影響。 “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為“一”。所謂“守一”,即指練功時意念集中於身體的一個點,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可以說是在眾多的意念中,選擇其中一項,並對此一項意念活動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

  孔子提倡修身(養生),以“守中”類功法傳世。所謂“守中”,即在練功時,意念集中於身體或臟腑,或自然景物之內,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處天和之中。

  《莊子·刻意》中的“吹xu音虛)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則說明了習練氣功的目的只是為了健康長壽而已。

  孟子提倡“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強調練氣功要重視道德修養的修身方法,這與當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新觀念:“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康的人才算健康的理念”不謀而合。

  宋、尹則把老子的“道”和“氣”統一起來,認為“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遍流萬物而不變”(《心術》)。又進一步提出了精、氣、神的概念,其“氣論”對氣功學的基礎理論有很大影響。

  動靜結合的觀點則首見於《呂氏春秋》,呂氏首先指出了“靜”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接著又指出了“動”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由於靜與動對人體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宜動者靜,宜靜者動也”。呂氏這一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專以養生為務的“神仙家”,其中的突出代表有被後世廣為傳揚的王喬與赤松子,他們對氣功的影響也很大,致使不少功法都冠以二者的名字。

  《戰國玉銘》又稱《行氣玉珮銘》、《行氣玉銘》以及《行氣銘》,據專家考證,這是公元前5世紀末至4世紀初一件反映氣功歷史的珍貴文物,也是到迄今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氣功鍛鍊的實物,在這一中空但未透頂的十二面體玉製飾物上,刻有四十五個銘文,表明在戰國時代氣功功法確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戰國至漢初成書的第一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奠定了古老氣功的醫學基礎。《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載:“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從氣功鍛鍊的角度來看,這正是古人對遠古時期人們修煉氣功境界的描述。“呼吸精氣”、 “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已有了三調的雛形。《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是一種社會醫學,它所奠基的氣功學,古時稱為“黃老之學”,恰好符合當代的“社會一心理一生物”醫學模式。《素問·上古天真論》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是氣功鍛鍊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理。《素問·遺篇刺法論》更介紹了氣功治療慢性病的具體方法。後世練功的“入靜”、“氣貫丹田”、“舌抵上齶”、“叩齒吞津”、“玉液還丹”等等,也都由此而來。

  先秦時期,社會上已有從事氣功研究的術士、方士。氣功養生術從休息以利於體力恢復的簡單應用,成為有理論、有實踐的預防養生、祛病健身的導引氣功。如楚國盛行導引行氣,著名的方士就有“羡門高豀、上成鬱林、公樂聚榖”(宋玉《高唐賦》)。姜亮夫先生說:“燕齊以求仙方而延年為主,而楚南以養氣而外生死為宗,故燕齊多方士,而楚南多隱逸……而導引行氣,始於楚南。”(《屈原賦校注》)可見戰國後期社會上氣功養生術的普遍流行。《素問》即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 之論(《異法方宜論》)。

               
屈原懂得養生氣功


  《管子》則謂“故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此乃以穩定形神立法。《荀子·修身篇第二》提出“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乘之以調和”,提倡用中和法調節精神與形體。功法已有動功、靜功等不同,並且收載在諸子的著作裡流傳下來。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接近四十年。
                            願教授:
            (1)健身氣功---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丹田呼吸法及運轉法、 

            
內丹功--大小周天功等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老六路)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增強免疫能力、延年益壽、  
 
           
加強自衞能力、開發人體潛能。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或小組教授,迅速見效。

           
十餘年間已教二百多人,
                         
                            包括中醫、西醫、
            
                  護士、警務人員、消防員、

                     行政人員,武術愛好者、

          
氣功修習者及

                          各行各業人士等

   
聲明----只在香港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梁先生洽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華佗的「五禽戲」及其功效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

八段錦簡介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