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2)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2)



() 林書立闡釋《行氣玉珮銘》

林書立:《氣功與體育》雜誌特約撰稿人

  行氣玉珮銘,原為刻在一塊十二面體的小玉柱上的銘文。它是一份記述戰國時期氣功修持過程的珍貴史料,也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氣功的文物。銘文原系大篆,共45個字,經郭沫若考釋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應該怎樣理解這段銘文的具體修習過程呢?下文試作闡釋。
 
                             一

  首先要探討的是,銘文記述的是簡單的一個呼吸回合,還是一個分階段修習,將呼吸之氣和內氣結合起來的聯動過程?

  包括郭沫若在內的一些專家認為,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即深吸氣,自上而下運行至下腹(從“行氣”至“定則固”);再深呼氣,自下而上運行至頭頂(從“固則萌”到“退則天”)。但從銘文的具體記述看,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它應該是一個分階段修習,由呼吸之氣和內氣聯合運行的過程。這可以從下述幾方面看出來。

  1.從“蓄”、“定”、“固”等詞的內涵看:“蓄”是蓄積的意思。蓄積顯然需要一個過程,它要依靠多次吸呼來激發腹臍部位的氣機。如果一次深吸氣便達下腹部,那是“蓄”不起來的。“定”和“固”同理。呼吸之氣連同激發、蓄積起來的內氣,聯合運行至下腹部,此時停下來,再通過多次吸呼,激惹下腹部氣機,使之不斷醞釀、鞏固、壯實,待時機成熟,內氣才會萌動隨呼氣向脊背逆行而上。

  2.從銘文的行文句式看:銘文採取了“……則AABBC……”這樣的句式。這種句式的特點是,前句的結果是後句的原因或條件,只有具備前面的原因或條件,才有後面的結果;而後面的結果又是再後面的原因或條件。因為深吸氣,才有腹臍部位氣機的萌發和蓄積;因為腹臍部位內氣的蓄積,才導致氣機的下伸,才可能在下腹部停留,穩定下來,對下腹部進行激惹;因為氣機在下腹部的停留和穩定,才可能不斷壯實、鞏固;因為不斷壯實、鞏固,才能在一定時候萌動逆行而上脊背。據此可以看出,這樣的過程必須通過分階段修習並和內氣聯動才能實現,而不可能是“簡單的一個呼吸回合”就能奏效。

  3.從行動方式看:統觀《行氣玉珮銘》全文,其內容顯然是在記述神息相依,氣通任督的修持過程。它是道家內丹術特別是周天功的早期雛形。同樣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內經·素問》即有任脈、督脈沿胸前、脊背運行的記述。銘文的練功方法顯然是受到它的啟發和影響。古人在健身實踐中摸索到氣通任督,將可活躍全身氣機從而強健身體、延年益壽。他們發現通過主動性的呼吸,可以激發內氣並促使內氣循經運行,而內氣的萌發、啟動、運行則需要一個積聚的過程,於是他們便採取分段修持,不斷蓄積內氣,讓呼吸之氣和激發起來的內氣聯動並循經運行。這樣的修持過程是比較平穩、紮實和具有實效的。唐宋以後出現的周天功,如明胡文煥《類修要訣》所錄的“小周天”,採取四字訣(撮、抵、閉、吸),僅以一次長吸氣來完成周天運行,這就顯得較侷促,不易掌控,且只是意念配合吸氣進行,初始階段是不可能出現內氣循經運行的。《行氣玉珮銘》所顯示的,則是吸呼之氣與內氣分階段聯動運行。這是一個很明顯的特色。當代氣功家李少波創編的“真氣運行法”,結合呼氣分5個階段修煉,通過不斷積聚真氣來促使呼氣與內氣聯動,從而實現氣通任督,頗合古法。
  
                    





                             二

  銘文一開始先點明“行氣”,這是全文的總提綱,內含借呼吸之氣促使內氣運行全身的意思。接下來對修煉過程的描述,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深則蓄。”這一步驟的主要要求是腹臍部蓄氣,而實現腹臍部蓄氣的主要手段,即是將柔緩細長的氣息吸至腹臍部。我們知道,當人們深吸氣的時候,空氣是從氣管進入肺泡,沒有也不可能直接進入腹臍部位,但主體此時可以利用深吸氣時膈肌下移和腹肌外張的動覺,組成一道動覺移動線,在意念的誘導下,主體會覺得氣流正緩緩地吸至腹臍部位。實際上,這是將膈肌下移、腹肌外張產生的震動波、諧震波和內壓力結合一起,對腹臍部位進行激惹。不斷的深吸氣,不斷地激惹,便會激發腹臍部位的氣機,從而出現蠕蠕而動的內氣。在深吸氣之後,接下來的呼氣可以聽其自然,也可以在意念誘導下配合腹肌收縮停留在腹臍部位,以強化對腹臍部位的激惹。經過一段時間修習,自覺腹臍部位有明顯氣感時,便可進入第二步。

  第二步:“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這一步驟的主要要求是順著內氣的啟動,將它緩緩引導至下腹部(即丹經上說的下丹田會陰處),並使之在此停留、穩定、鞏固,即在會陰處不斷積聚內氣。採取的主要手段是將柔緩細長的氣息,一直吸至下腹部的會陰處,讓膈肌下降、腹肌外張所產生的震動波、諧震波和內壓力,連同內氣一起對下腹部進行激惹,不斷活躍、旺盛下腹部的氣機。呼氣可以聽其自然,也可在意念誘導下配合腹肌收縮,停留在下腹部,以強化對下腹部的激惹。這一步操作時還應注意:1.吸氣經腹臍時,要讓氣息引導內氣一起向下運行。2.初始時應將吸氣過程的注意點,放在腹臍和會陰之間,以使內氣能先在此處得到醞釀、壯實(“蓄則伸,伸則下”);之後再將注意點放在會陰處,讓內氣接著在會陰處得到穩定、鞏固(“下則定,定則固”)。這裡“蓄則伸”的“伸”,既是描述內氣積聚到一定程度時的態勢(向下延伸),又在提示主體應該把握這個時機,將吸氣的動覺移動線向下腹部推進。內氣在下腹部從“定”到“固”,顯然也是一個不斷積聚的過程。

  第三步:“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這一步驟的主要要求是順著下腹部內氣的萌動,助它越過尾閭逆行至頭頂(即丹經上說的上丹田),使之激發和活躍頭頂的氣機。採取的主要手段是用柔緩細長的深呼氣,助內氣沿著督脈逆行至頭頂。我們知道,呼時氣其實是從肺泡經氣管從鼻腔排出,根本不可能從會陰呼至頭頂,實際上這是在利用呼氣時膈肌上升、腹肌收縮組成的動覺移動線,來配合內氣逆行頭頂。在意念的誘導下,主體會覺得氣正在沿督脈上升。因為呼氣可以興奮到交感神經,可以加強中樞神經的抑制過程,故配合呼氣逆運內氣上升頭頂,可以避免由交感神經興奮引起的種種不良反應,從而有利於保持機體的內在平衡。這裡的“萌”是指向上萌動,即內氣積聚到一定程度,有越過尾閭向上逆行的跡象,和第二步的“伸”(向下延伸)用意類似。主體把握好會陰部內氣萌動的跡象,及時用呼氣配合內氣逆行而上,這就是銘文中所說的“萌則長”。“長”,生長,即向上運行意,與第二步的“伸則下”的“下”,剛好方向相反。為了指明“長”的運行線路是同吸氣時的向下意義不同,銘文說,“長則退”,意謂退進,是由下而上的逆行。“退則天”,便是說一直逆行到頭頂。

  第三步的修習,在呼吸運用上同前兩步有些不同。第一步,深吸氣只到腹臍,呼氣聽其自然,也可停在腹臍部位;第二步,吸氣延長至下腹部的會陰處,呼氣可聽其自然,也可停在會陰處;而第三步則為吸氣至會陰,然後呼氣從會陰開始轉脊背直至頭頂。第三步修習時才是一個呼吸回合。

                              三

  銘文在描述修持過程之後,寫道:“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郭沫若譯為:“這樣,天幾()便朝上動,地幾便朝下動。”但如此翻譯還未點出這兩句的深刻內涵。實際上,這兩句是在揭示功法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即天機在人體的上端運化,地機在人體的下端運化,上下交合,全身氣脈便會暢通無阻。這是《周易》“乾坤交泰”的體現,銘文顯然受到《周易》的學術思想影響。

  《周易·泰傳》說,泰“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它強調只有通過“交”才能達到“泰”的目的;如果不交,則成“否”卦。否,“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從銘文看,前邊文字已經描述了行氣的全過程,沒有必要再重複“朝上動”、“朝下動”。它顯然是在表明:人體上端的天機運化要和下端的地機運化交合,這樣氣脈才能暢通無阻。因此,當內氣隨呼氣升至頭頂時,要注意與頭頂的氣機交合;當內氣隨吸氣降至下腹時,要注意與下腹部的氣機交合。通過不斷的深吸深呼,不斷的上下交合,自然氣血暢通、精滿氣旺了。

  古人常稱腦部為乾首、天根,常稱下腹為坤腹、地戶,認為腦為元神之府,小腹為生氣之源,兩者交合即能強化一身生化的動力。從現代科學觀點看,頭部有主宰全身的神經網絡,有控制內分泌的總樞紐;而腹部則有重要的消化器官和腎上腺、性腺等重要腺體,上下交合相互激盪,則可旺盛生命力,實現全身的穩態平衡。

  銘文最後的“順則生,逆則死”,則是強調要按銘文的要求修煉,不可背離銘文的行氣之道。這可能也是受到《周易》的影響。因為《周易》的“泰”卦,表示上下交合,萬物各暢其生,而其卦象則是上坤下乾。坤為地,屬陰氣;乾為天,屬陽氣。從氣功修持角度說,下腹部屬陰,頭頂部屬陽。只有頭頂部的陽氣下降到下腹部,下腹部的陰氣上升到頭頂部,陰陽二氣交合換位,即變為上坤下乾,才能實現上下交泰,促使全身血脈暢通無阻。所以,一吸一呼,降任升督,實現上下交合,便是修煉的不二法則,不可違背。
  

                                                                    (未完)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四十年。

教授氣功及楊式太極拳

(1)健身氣功--- 

由淺至深,由簡至繁。
減輕壓力,改善失眠。
青春常駐,健康長壽。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心法等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加強自衞能力,開發人體潛能。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或小組教授,迅速見效。

       十年間已教超過二百人,   

      包括醫護人員、武術愛好者、  

       氣功研習者及各行各業人士。

     聲明只在屯門黃金海岸地區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what’s app)

                  梁先生洽 


             電郵: lsw123456@gmail.com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華佗的「五禽戲」及其功效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

「八段錦」與奇經八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