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仔真有其人(下)


張保仔真有其人 (下) 

    1809年冬天,張保仔再率小船隊欲闖珠江口,清廷在英軍及外援葡萄牙海軍(代價為八萬両白銀)協助下把張保仔趕回大嶼山。
    當張保仔與官軍激戰後力竭而退時,剛巧郭婆帶親率大幫,準備向清政府投降,在大星洋面(今天的赤灣附近海域)遭遇張保大幫,張保因郭失信不救,且欲投降官府,立即下令攻擊。結果,因張部連續與官兵作戰,人困船破,械彈匱乏,反被郭婆帶打敗。郭部擊斃張保仔手下並落海淹死者一千餘人,生擒三百餘人。張保仔死裏逃生,揚言報仇。  

           據官方說法,郭婆帶在張保赤瀝角(今赤臘角)被圍之前,已「悔罪投誠」,故張保「屢次邀令幫助,俱不赴援」(《東華錄.道光朝》引兩廣總督百齡《洋匪郭婆帶悔罪投誠》疏) 
再根據《香山縣鄉土志》「國朝諸寇」中<張保之亂>一文,記嘉慶十四年「十二月,賊郭學顯歸正,授把總銜。」(註12)可作旁証,証明郭學顯(郭婆帶)向百齡投誠,約早4個月。嘉慶十四年農曆十二月,即1810年1月。根據瑞典人龍思泰著,吳義雄等譯《早期澳門史》,郭婆帶在「1810年1月率同船隊向兩廣總督投降」。兩書記載,不謀而合。(註13)

    美國女史家穆黛安(Murray D.H.)經過多年研究,在《華南海盜(1790-1810)》說:「黑旗大幫(即郭婆帶所領的海盜)的投誠事件發生於1810年1月13日。(註14)

    郭婆帶向百齡投誠後,拒絕接受官職,再不去攻擊其他海盜,閑居廣州城中,改名學顯,研究學問(因為他自小就喜歡讀書),過著平民的生活而終老。(註15) 

張保仔和鄭一嫂向張百齡投誠始末   

               


                    身著官服的張百齡畫像 

    張百齡,一般文獻多用「百齡」,河北省承德人,歷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文淵閣協辦大學士加封太子太保銜。 
    《清史稿》列傳一百三十《張百齡傳》云:
    「(嘉慶)十四年(1809年),(張百齡)擢兩廣總督。粵洋久不靖,巨寇張保挾眾數萬,勢甚張。百齡至,撤沿海商船,改鹽運由陸,禁銷贓、接濟水米諸弊。籌餉練水師,懲貪去懦,水師提督孫全謀失機,劾逮治罪。每一檄下,耳目震新。巡哨周嚴,遇盜輒擊之沉海,群魁奪氣,始有投誠意。」 
    由於張百齡到任初期,清兵屢戰屢敗,士氣沮喪,因此百齡改變了戰略,採取先削弱然後消滅的方針,禁止民船出海,海鹽也改由陸運,杜絕紅色幫的給養。為了解決糧食問題,紅色幫也改變戰略,由海上劫掠,改為入侵內陸。例如,嘉慶十五年(1810年)二月入潭江,向蘇渡(公益埠附近)、長沙等地奪取糧食,無辜百姓死傷甚眾(這已經和以前只劫官商,不擾平民的做法有很大分別)。   

         《新會縣志》卷十四「事略」(下)載:「(嘉慶)十五年(1810年)二月初十,海賊毀虎坑水柵,直入長沙,燒鋪戶二百二十餘間。時新會沿海村鄉燒劫甚眾,九如鄉及慕山死者擄者尤多。」 

    張保仔部戰鬥到四月,主力仍然保存下來,還擁有16000人、270餘隻船和千餘門炮。可惜,這時它的領袖張保仔與黑色幫領袖郭學顯(即郭婆帶)已發生很大的矛盾,被清政府先後誘降。   

投誠原因探討 

    嘉慶年間,正當張保仔等海盜在珠江口一帶劫掠之際,清政府(特別是張百齡出任兩廣總督後)已加強前山寨駐兵,增築澳門炮台等措施,以提高澳門以至整個香山縣的防禦能力。在澳葡的武裝力量配合下,清政府得以在香山縣成功招降張保仔。(見譚世寶、劉冉冉《張保仔海盜集團投誠原因新探》) 張百齡以清軍水師為主力,加上英、葡艦隊的配合,地方團練的夾擊,不但使張保仔海盜集團侵入內陸的計劃大受挫折,更使紅旗幫的巢穴接連遭受猛攻。由於查辦嚴緊,遂令賊眾膽寒。張保仔曾攢湊30萬兩白銀行賄,被拒絕。
     1810年1月13日,郭婆帶和另一名黃旗大幫的頭目馮超群接受了招安,交出了5500餘名幫眾,113艘帆船和500門火炮。隨即他被任命為把總,並加入了清軍水師追剿海盜的行列。 
    黑旗幫的投順受賞給各色旗幫聯盟造成「羊群效應」,連紅旗幫也軍心動搖。郭婆帶投降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約有9000海盜向官府投降,並且最終促使了張保仔和鄭一嫂接受招安。 
    此後,張保仔和鄭一嫂受到郭婆帶向清軍投誠的影響,感到形勢對他們不利,亦認識到長作海盜終非良策,於是漸萌投誠意念。 
    不久,一艘載有張保仔所供奉的神像(據考証是「三婆神」,而不是天后。)在大嶼山的海灣沉沒,這在海盜之間形成不祥預兆的心理反應。瑞典人龍思泰(Anders Ljungstedt)在《早期澳門史》說:「這次的壞運氣和食物日益短缺,威脅著海盜船隊,當時它停泊在香山海灣,其出入口被聯艦隊所封鎖,是造成盜船投降的最為緊迫的原因。」(註16) 

    當澳門中醫周飛鴻(一作周飛熊,與張保仔原有深交)受兩廣總督張百齡之命對其勸降時,張保仔和鄭一嫂即表示願意投誠。1812年(嘉慶十七年)周飛鴻因勸降有功,成為香山縣縣丞而駐節澳門。

談判經過
    首次談判的時間是1810年2月21日,地點在珠江口穿鼻洋海面上。談判方式如下:時年24歲的張保仔率戰船260艘在海面這邊列陣,時年約60歲的張百齡僅帶官船數艘在海面另一邊停泊,受雙方邀請為居間人的葡澳大法官阿里亞加兩邊往來傳話。談判持續3天,在一個問題上談不攏:張保仔要求保留私兵5000人和戰船80艘,張百齡不同意。當官匪首腦會談時,剛巧有10艘英國貨船「開炮揚帆」駛過,此事令海盜懷疑,會不會是清廷與洋人合謀行事。於是會談暫告結束,張保仔帶領船隊離去。   
    談判破裂。紅旗幫的極端分子立即夷平一個海邊小鎮,向兩廣總督示威。廣東水師則顯現出進剿動向,張保仔見處境不利,惟有對蓄謀搗亂者實施鎮壓。   
    打破僵局的是鄭一嫂。4月17日,她力排眾議,不帶武器,不打招呼,毅然決然率領一個連她在內才共18位婦女和兒童組成的「談判小組」(張保仔的主要副手香山二、莫若魁等人的妻子兒女)進入廣州,直闖斧鉞森嚴的兩廣總督衙門。此舉真是膽大包天!須知道大清律例,匪首被抓獲,按律當凌遲處死。    
    張百齡做大事不拘小節,鄭重其事接見了這群女賊。鄭一嫂自願留在省城作人質,以堅定百齡之心。這一個主動的姿態,使張百齡不得不佩服,對於他們提出的條件,亦只能予以應允。  
    當時,鄭一嫂35歲。關於這次對話,史書沒有為我們留下一份詳細筆錄,但通過概述可知,焦點仍是張保仔提出過的那個要求。較之於在海面上隔船傳話的張保仔,鄭一嫂在兩廣總督衙門的聲明擲地有聲———她警告張老大人,若不答應她的要求,紅旗幫將馬上恢復活動!   
    最後談判於3天後在澳門一座寺廟舉行,張百齡和張保仔正面商榷,雙方仍然邀請阿里亞加大法官作陪。 
    談判期間,張保仔身著紫綢長衫,頭戴黑方巾,風度儒雅有似卿士大夫。經英印總督和東印度公司大班聯名寫信作保,張保仔跟兩廣總督談判成功。 
雙方所達成協定的要點:
    張保仔官封千總(三品官),由官家撥款供他在岸上建豪宅,卻又保留一支私人船隊(20-30艘帆船,並可販運食鹽);兩廣總督給足他面子———做名義上的證婚人,讓他明媒正娶,跟年齡長他十餘歲的寡婦鄭一嫂完婚。
    談判結束,張保仔率領在場海盜向張百齡下跪叩頭謝恩。張保仔的叩頭別具深意———兩廣總督通過「允准」石香姑小姐下嫁給他的形式,成為他和鄭一嫂在事實上的證婚人。 
    嘉慶十五年(1810四月間,張保仔接受清政府的招安條件,自率大船270艘、水寇17,318人、婦孺5,000,另有火炮1,315門、兵器2,798件,向清政府投降,百齡親臨香山(今之中山市)芙蓉沙撫降。(各書記載人數和船只等數字有所不同,這是較保守的數字。) 兩廣總督百齡因招撫海盜有功,嘉慶帝獎他兩眼花翎、並加太子少保銜;可算是達致雙贏局面。 

《清史稿》列傳一百四十四《董教增傳》記載了一個小故事:

    (嘉慶)十八年,(董教增)調廣東。先是百齡銳意滅海寇,曾貽(贈給)教增詩云:「嶺南一事君堪羨,殺賊歸來啖荔枝。』既而張保仔就撫,教增報書曰:詩應改一字為『降』賊歸來也。」百齡愧之。            

     1810年四月張保仔接受「招安」後,改名張寶,歸順之初,張保仔得官千總,他協助官兵相繼削平從前的盟友,即藍旗、黃旗、綠旗等各大幫海盜,從此衰落,在廣東沿海活動10餘年的海盜基本上肅清了。(註17)        



《靖海全圖》(局部)

    張保仔得到張百齡賞識,很快擢升為守備,被派駐廣東順德。無奈位處珠三角腹地的順德飽受海盜蹂躪,父老鄉親強烈反對張保仔出任順德守備;經張百齡斡旋,張保仔被破格再升為參將之後,轉調福建省民安鎮。張保仔之調遷,原來又另有內幕。 

《清仁宗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五嘉慶十五年記載: 
「是月(十月)。密諭百齡知:近聞張保仔、東海壩[案:即吳智(知)青]二人,現在省城。因汝寵待過優。行為驕縱。百姓曾遭其焚劫。積怨方深。今見寇讐得志莫可如何未免心含悲憤。此亦人情之常不可以王法懲治也。此二人係匪幫盜首。擁貲既厚舊黨尚多。又自恃熟悉海洋情形。縱之日益不馴。繩之又虞激變。積久終不能相安恐又生枝節矣。莫若調往他省。勿露形跡消患於未萌。」   
     朝廷有人向嘉慶皇帝奏告,謂百齡對張保仔等海盜寵待過優」,而曾遭其焚劫的廣東百姓,對張保仔等仍有怨恨。嘉慶皇帝既不想放縱他們,又不想嚴厲對付他們(以免激起叛變),認為最好「調往他省」,以分散投誠海盜的力量。 張保仔加官晉爵,由千總擢升守備,又從順德營都司,調任澎湖協副將。 
    鄭一嫂(張夫人)把她跟前夫所生的兩個兒子託付給舊部撫養,自己便陪伴張保仔赴閩。1813年,38歲的高齡產婦張夫人為張保仔產下兒子1名。
    1815年,張保仔因破獲偷販鴉片重案有功,榮升副將要職(武官從二品),朝廷中之有識者看中他精通海防這一專長,調遣他駐守海外重鎮澎湖,獨掌該列島軍務全權。鄭一嫂授誥命夫人。 
    是年,日後因嚴禁鴉片而名垂千古的林則徐30歲,初涉官場,在福建任職江南鹽法道員(文官正四品)。瞧著同齡人張保仔短短5年時光官至二品,自4歲起便苦讀經書的林則徐特向朝廷上奏章,稱投誠罪犯不宜重用,指名道姓建議對張保仔不可再作升遷。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張保仔本當擢升總兵,卻被林則徐上奏摺參了一本,認為不宜給與投降的海盜太好待遇,以免普通人都有樣學樣,鋌而走險。這是一份研究張保仔非常重要的文獻,比地方志更有說服力,茲引一小段文字,証明海盜張保仔確有其人。林則徐上奏云:
「江南道監察御史林則徐跪奏,為投誠出身之水師副將駐守海外要地,恐屬非宜……臣查現任該協副將張保,即係廣東投誠之張保仔,從前在洋為匪,伙眾至一萬七千餘人之多,鎮將大員屢被戕害。……旋即疊次超升,於上年四月間補授福建澎湖協副將。距悔罪乞降之始未屆十年,而在營遷轉之階已躋二品,從此升任之速,未有過於此者。」(註18)
        



           林則徐奏章(部分)--內有張保仔的名字  
               
    結果,張保仔未能再升一級。 1822年,張保仔「以怨仇多,不自安。……怏怏而死」。張保仔於澎湖協副將任上暴亡(猝死),死因不明,終年36歲。 
    張保仔客死他鄉以後,二度寡婦鄭一嫂的去向成謎,共有三說:
(一) 扶柩並攜幼子回廣州定居。居所特設專祠,祠內敬懸已於1815年去世的張百齡畫像;每天早晚兩次,鄭一嫂必定帶領張保仔獨子進祠,向張百齡遺像焚香跪拜。(見楊萬翔《家在廣州:疍家女傑鄭一嫂》)
(二)張保仔死後,石香姑帶同與張保仔生的兒子張玉麟定居澳門,開設賭場,得享天年。(見林行止《鄭一嫂張保仔寫下海盜新頁》) 
(三)《江門市志》則謂: 張保仔死後兩年,石氏攜子回南海縣定居。
     以上三說,暫未找到確實的証據,待考。
     1840年,時年65歲的鄭一嫂突然向廣州官府提起訴訟,稱1810年張保仔剛剛上岸定居時,曾交白銀28000兩予十三行首富伍崇曜,托其代購房屋,但30年過去,此事了無下文;訴狀並附伍崇曜親筆收據。鄭一嫂要求伍家將欠金歸還。
                

                      伍崇曜(廣州行商)  
        (伍崇曜獲道光皇帝「賞給三品頂帶」,故可著官服。)

    是年,林則徐身任查禁鴉片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駐節廣州。因該案影響重大,本地官府特向林則徐作請示。林則徐以案情已過30年之久為由,示下不予受理。 
    但鄭一嫂在訴狀中按其係已故二品官張保仔夫人的實際身份自稱「命婦」,這兩個字卻引起了林則徐的高度重視。
    值鴉片戰爭爆發在即,中、英雙方劍拔弩張之際,林則徐特向道光皇帝呈上專奏,稱,按禮法,誥命夫人尊號只能授予命官原配,鄭門石氏嫁入張門乃屬再婚,再婚之婦而僭享該尊號有違禮法,鄭重提請剝奪鄭一嫂的「命婦」資格。當時,林則徐聲望如日中天,朝廷遂准奏執行。
    張保仔的兒子張玉麟本蔭千總,林則徐指他並未投營,又聚眾賭博,請求奪其父蔭。道光三年(1823年),兩廣總督阮元亦上疏求奪張玉麟父蔭。不過最後朝廷決定將之保留。 
    1844年,鄭一嫂(本名石香姑),悄然長逝,終年69歲。石香姑和張保仔的獨子,則早在4年前病歿。

結語: 
    由於海盜張保仔的傳聞很多,有真的,也有假的,某些學者接觸到一些假的或後人虛構的故事,就斷定「歷史上並沒有張保仔」,這是犯了主觀和武斷的錯誤。本人根據客觀和真實可信的史料(包括清代官私文獻、現代著作及中外專家論文等),鄭重聲明: 海盜張保仔確有其人,他不是什麼「文化創造」。
                                            
                (完)


註釋:
 (註12) 《
香山縣鄉土志》卷三《兵事錄》:<國朝諸冦—張保之亂。>

(註13) 見龍思泰《早期澳門史》頁135

(註14) 見穆黛安(Murray D.H.)著,劉平譯《華南海盜(1790-1810)》,頁146。

(註15) 鄭廣南《中國海盗史》頁305

(註16) 龍思泰《早期澳門史》頁136

(註17) 張保仔向清政府投降後,當上清兵的「剿匪」先鋒後,於七星洋(疑是大星洋之誤,待考。)俘擄了黃色幫李宗潮部300餘人,又於放雞洋消滅了青色幫船艦數十隻,後來又和藍色幫麥有金大戰於海南的儋州海面,把麥有金生擒了。剩下的青色幫的領袖李尚青,感到獨力難支,帶領部分船隻前往菲律賓、北婆羅洲、馬來亞等地。(這是四邑人近代在契約華工出現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華人。)。

(註18) 見《林則徐全集》第一:奏摺:《副將張保不宜駐守澎湖並請限制投誠人員品位折》,嘉慶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1820年4月9日)


主要參考資料:
1. (清)袁永綸著《靖海氛記》(道光十年刊、丁酉年﹝1837﹞續刊)(蕭國健、卜永堅箋註),《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四十六輯
 2. 《清實錄》--《清仁宗皇帝實錄》
 3. 《清史稿.列傳》部分
4《江門市志》第五十三卷 人物—張保仔
5. 《新會縣志》,據(清)林星章修,黃培芳等纂,清道光二十一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
6. 《香山縣鄉土志》計十五卷(手抄孤本),珍藏在北京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中山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派出專人,於1987年11月底前往該館,搜集並複製回來,再由何文廣、郭浩如、鄭華冠等進行了點校。)
7. 林行止《鄭一嫂張保仔寫下海盜新頁》,《細說海盜經濟學.外一篇》。

8. 林行止《橫行南海的「中國海盜女王」鄭一嫂》,西祠揚州地區院校第一版,揚州大學

9. (瑞典)龍思泰著,吳義雄等譯《早期澳門史》,東方出版社,1997年。
10. (美)穆黛安(Murray D.H.)著,劉平譯《華南海盜(1790-1810)》,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11. 鄭廣南《中國海盗史》,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
12. 曾小全《清代嘉慶時期的海盜與廣東沿海社會》,《史林》2004年第2期
13. 劉平《清代中葉廣東海盜問題探索》,《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4.林則徐全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
15. 楊萬翔《海闊疍家強》,金羊網,
    2003-10- 21
16. 楊萬翔《家在廣州:疍家女傑鄭一嫂》,
    金羊網 2004-02-01。
17. 譚世寶、劉冉冉《張保仔海盜集團投誠原因新探》,《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18. 葉靈鳳(葉林豐)《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中華書局,2011年。   
 (實際參考書及文章共約50種)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四十年。

     教授新編氣功課程及楊式太極拳

        (1) 
 健身氣功---   
                
                                            
由淺至深,由簡至繁。
                                           減輕壓力,改善失眠。
          青春常駐,健康長壽。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太極拳內功心法等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加強自衞能力,開發人體潛能。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或小組教授,迅速見效。

      
 五年間已教超過一百人,   

      包括醫護人員、武術愛好者、
  

                               
氣功研習者及各行各業人士。
   
     聲明:
 只在屯門黃金海岸地區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梁先生洽 
       電郵: lsw123456@gmail.com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華佗的「五禽戲」及其功效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

「八段錦」與奇經八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