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過年習俗漫談
古代過年習俗漫談
豬年到了,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過年,很多人說現在的春節過年年味淡了,沒有以前那麼快樂和多姿多彩!那麼以前古代的人是怎麼過年的呢?
春節過年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確定的呢?大概是是東漢時期,東漢崔寔《四月民令》中有這麼一段話:“正月之旦,是為正日。”也就是從那時候,正月初一過年的習俗被確定下來並越來越豐富多彩!
在魏晉時期,除夕就確定了下來,晉朝周處寫的《風土記》中有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為“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
燃放爆竹
拜年是中國傳統的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祝福的一種方式。
拜年
拜年”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古老的拜年方式是: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
拜年與賀年不同:拜年是向長輩扣歲,賀年是平輩之間相互道賀。拜年的方式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隊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互邀約拜年,也有的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拜年帖
在唐朝的時候,人們發明了拜年帖,而且是皇帝帶頭。唐太宗李世民用金箔做成賀卡分發給大臣,寫上“普天同慶”四個字。當然在大臣之間也有這樣的分發。而且此習俗迅速在民間流行開來,將金箔改成了梅花箋紙。那時候的拜年帖還有個名字叫“飛帖”。這一習俗在宋朝還有,各家門口貼上一個“承福袋”,專門用來放飛帖。到了明朝這一習俗依然流行!
宋朝開始就有吃餃子的習俗了,那時候的餃子叫“角子”。由於火藥的發明,在宋代就開始有了爆竹,除夕和春節放爆竹的習俗逐漸流行並普及了,這一項一直到了今天!當然,現在很多城市都不讓放煙花爆竹,是因為會污染到環境!
到了明朝,除了上面的那些習俗之外,又多了一項就是正月十五賞花燈!賞花燈的同時,還有猜燈謎,是年輕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當然還有接灶神,貼門神。而現在的門神可能在農村會看到,城市裡面就只有一個簡單的福字了!
貼門神
還有一項在《本草綱目》裡有記載,其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以麵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習俗現在可能在有些農村還有,但是已經很少見了!
本
本人曾跟隨楊式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