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家修煉學十大宗旨(上)
道家養生系列(2)
中華道家修煉,源遠流長。據(莊子)載傳自「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經過了五千年的發展歷程。從中華道家到道教,雖其形式有所變異,其修道內涵卻沿襲相傳,經過歷代修煉人士的實修實證,不斷完善其學說,終於形成博大精深的中華道家修煉學。自成體系,沿傳不絕。為了幫助道友們理解中華道家修煉真義,今就其基本宗旨,歸納言之,為以下十條:
一、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修道為內在修煉,即內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煉的進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高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修煉功夫的精進。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過是一個箍桶匠。可知修煉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道家所謂「煉藥無拘富與貧」,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德,故「道不妄傳」,修煉家云:「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送至人。」對於修煉者來說,首先必須廣立功行,方成大道。經云:「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欲成天仙者,須立一千三百善。」
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
二、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道門以「道、經、師」 為三寶,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因道所以立經,因經所以明道。」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參悟大道。
經,即讀經,閱讀祖師著作,印證已修。
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指明道要。真師指有真正實修功夫的明師,所謂「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以上二者,是對個人內修而言。平時做功德,仍不可少。
陳泥丸真人
三、道法自然,靜者得之
修煉之道,師法自然。「自然」之義約有兩層:
其一,自然而然 不假人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強加個人意志,反害功修。故須順天行事,天人合一,《陰符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大道本體。
其二,因人而異,效驗不一。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悟性(即理解能力)各異,即使師傳相同,其內修之效驗也不會完全一致。
如何才能做到合乎自然,要妙在於一個字——靜。《陰符經》曰:「自然之道靜」,故靜者得之。
四、自行修煉,無量度人
丹道修煉,主張「自度度人」。首先要求個人潛心修煉,功成道備之後,就要顯跡於世,廣度有緣。一人行修,眾生受益。否則徒求自了,帶道飛升,於世無功,必遭天譴。《道藏》中《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曰:「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所謂「無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地、無私地度化與道有緣的人。
昔鍾離老祖度化呂祖之時,曾問:爾欲何日成道?呂祖答云;吾欲度盡眾生,而後成道!此等胸懷,方是修中華道家風。
五、至道不繁,守中為要
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徽。《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黃庭經》云:「至道不繁」。繁雜無緒,皆為道末,令人不得要領,故爾道家不取。修煉之學,是質而精的東西,以少勝多,直指大道。《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蓋愈趨簡單,愈近大道。司馬談論道家要旨說:「指約而易操,事少功多。」頗合修煉宗旨。
修煉以「守中」為要。《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云:「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太過不及,陰陽偏盛,均易傷丹,故守中為要,這就是真火候。
六、仙道貴實,理訣並重
中華道家修煉 貴在真修實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驗。而且時刻不離人體本身,離開人之本身則所談一切皆假,世界末日就要來臨。
中華歷代修真祖師,皆以自己的身心作為試驗品,進行人天奧秘的可貴探索。他們留下的修煉著述,都是通過自身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知行合一」的東西。如果僅僅從字面上去認識這些東西,而不用自己的身心去實際體驗,只知望文生義,就不會真正明白其中含義,容易墮入片面空談;《老子》說「以身觀身」,只有以自己的實際功修,與古代修煉家的著作互相對照驗證,才能明白其真實含義。
再則修煉之時,如果只求法訣傳授,而不參悟道家學理,則容易盲修瞎煉,不知何所是從,就會脫離大道,誤入岐途。
所以中華道家強調「理訣並重」 必須認真研悟道家學理,又要實際驗證修煉口訣,兩者不可偏廢。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入於大道之門,與道為一,悟道成真。
(未完)
本人曾跟隨楊式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
練功近四十年。
願教授 :
(1) 健身氣功---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高級氣功(丹道修真)
丹田命門呼吸法及運轉法、
鍾呂南北派內丹功、陳摶睡功等
(2)
楊式太極拳及用法、
太極鬆功、太極樁功、
太極推手、
太極拳內功等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功用----減輕壓力、對抗抑鬱、
增強免疫能力、延年益壽、
開發人體潛能。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特點----功法自然、安全、符合科學,
收費大眾化,時間有彈性。
個別或小組教授,迅速見效。
數年間已教百多人,包括中醫、西醫、
護士、高級警務人員、消防員、
行政人員,武術愛好者、
氣功修習者及各行各業人士等
聲明----只在香港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可用what’s
app 聯絡
梁先生洽
電郵: lsw123456@gmail.com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