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增加站樁時間




怎樣增加站樁時間

    如果大家練站樁的似乎都已經到了瓶頸期,無法再增加或延長時間了。我個人認為這是毅力的問題,但更是一個方法的問題。下面講講我的經驗:

.分開多次練習。

    剛開始時我的弟子只能堅持15分鐘,他的下盤底子不是很好,屬於書生型。不過他在開始時每天訓練多達6次,身體的適應性大大增強。有人認為每天增加站樁時間即可。例如每天增加5分鐘。當然能堅持下來也是可以的,但就我對大多數人的觀察來看,一般人很難堅持下來。我認為主要還是身體的適應性不行。而分開多次練習 的訓練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提高身體的耐力。用這個辦法在2周內就可以突破1小時站樁。

.用不同的站樁方式

    用不同的站樁方式,可以減少沉悶的感覺,使站樁變得多采多姿。例如初學者站無極樁5 分鐘,站太極樁5 分鐘,站渾圓樁5 分鐘,站三體式5 分鐘,已經共有20分鐘了。如果持之以恆,數個星期後,站1個小時便不難了。

.靠恆心和毅力

    不論用什麼方法,毅力的因素不可或缺。人體都有個生理極限,比如長跑時,一般人跑一千米就岔氣,甚至抽筋。這就是生理極限的表現。但只要挺過了這個階段,就還可以再跑幾百米,直到第二次生理極限來臨。站樁也是如此。為什麼要分開多次練習,就是要儘量延長身體的生理極限到來的時間。但不論用什麼方法,都需要毅力。每次站樁你覺得快到極限時,應該再咬牙堅持一下,只要挺過去,你的功力和體力都會有所增長的。如果你挺不過去這一關,那麼你永遠也達不到修煉需要的站樁時間,就永遠只能站30-40分鐘。
               



.坐練氣,站練力,走練意。

    起初每天站樁保持1小時即可(完全按照站樁的要求來),其餘時間分別對待。比如可以在看電視時可以兼練站樁,這時間既可以練一心二用的本領,也可以練體力。如果站不住可以坐練,主要是體驗氣機的流動。至於走練意,就是把站樁中練出來的感覺擴大到生活中去。比如渾圓樁,在待人接物,在走路時,吃飯時體驗身體與自然界連為一體的感覺。這是關鍵的一步,這一步沒練好,永遠提高不了功夫的層次。不過這種練法也有缺點,那就是懶人就會依賴這種方法,練很長時間,也只能對著電視練。以上的辦法只是為了真正站樁而提出的手段,切不可當成最後的目的。



.站樁時間可根據修煉和養生的目標而決定

    我認為,如果是為修煉,應該每天有3小時以上的站樁,當然得時間允許,我想大多數人很難有這個時間。如果是養生,每天一小時最佳,就我以前指導別人的經驗來看,一天站兩次 ,最次堅持半小時。

    

                            本人曾跟太極宗師之入室弟子及

                             北京氣功師學習,練功接近四十年。

                                       願教授

                                   (1) 健身氣功

                       八段錦、 易筋經、鶴翔樁、

                      丹田命門呼吸法及運轉法、

                           打通任督二脈等 。


                                 (2) 楊式太極拳

                        (包括推手、用法及內功心法)

                          只在香港屯門黃金海岸任教。

                               有緣者請電 

                                5963 2671

                                5963 2671 (有 What's app)

                                   梁先生洽


                            (可用what’s app 聯絡)

                      電郵: lsw123456@gmail.com


留言

  1. 師父,我看到了你說的站樁方式,讓我領悟到,原本可以這樣,謝謝您的指導,我想請問師父,我每天練氣功,連續練到現在,我發現吐氣吸氣慢的時候,我的手配合呼吸抬起,手掌馬上就火熱了起來,多練幾次後,我將手掌要合起時,有熱流感受,剛開始合很近,後來合到與雙肩同寬時,我想請問師父再來我要怎麼做?有時我我想像把手掌搓圓,越搓越小,口開,想丹田吞到下下丹田處,想請問老師,再來我可以怎麼做?
    謝謝老師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八段錦簡介 (上)

華佗的「五禽戲」及其功效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