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4月, 2019 起發佈的文章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2)

圖片
行氣玉佩銘 -- 各家不同解釋 ( 2 ) ( 四 ) 林書立闡釋《行氣玉珮銘》 林書立 : 《氣功與體育》雜誌特約撰稿人   行氣玉珮銘,原為刻在一塊十二面體的小玉柱上的銘文。它是一份記述戰國時期氣功修持過程的珍貴史料,也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氣功的文物。銘文原系大篆,共 45 個字,經郭沫若考釋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應該怎樣理解這段銘文的具體修習過程呢?下文試作闡釋。                                一   首先要探討的是,銘文記述的是簡單的一個呼吸回合,還是一個分階段修習,將呼吸之氣和內氣結合起來的聯動過程?   包括郭沫若在內的一些專家認為,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即深吸氣,自上而下運行至下腹(從“行氣”至“定則固”);再深呼氣,自下而上運行至頭頂(從“固則萌”到“退則天”)。但從銘文的具體記述看,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它應該是一個分階段修習,由呼吸之氣和內氣聯合運行的過程。這可以從下述幾方面看出來。    1. 從“蓄”、“定”、“固”等詞的內涵看:“蓄”是蓄積的意思。蓄積顯然需要一個過程,它要依靠多次吸呼來激發腹臍部位的氣機。如果一次深吸氣便達下腹部,那是“蓄”不起來的。“定”和“固”同理。呼吸之氣連同激發、蓄積起來的內氣,聯合運行至下腹部,此時停下來,再通過多次吸呼,激惹下腹部氣機,使之不斷醞釀、鞏固、壯實,待時機成熟,內氣才會萌動隨呼氣向脊背逆行而上。    2. 從銘文的行文句式看:銘文採取了“……則 A , A 則 B , B 則 C……” 這樣的句式。這種句式的特點是,前句的結果是後句的原因或條件,只有具備前面的原因或條件,才有後面的結果;而後面的結果又是再後面的原因或條件。因為深吸氣,才有腹臍部位氣機的萌發和蓄積;因為腹臍部位內氣的蓄積,才導致氣機的下伸,才可能在下腹部停留,穩定下來,對下腹部進行激惹;因為氣機在下腹部的停留和穩定,才可能不斷壯實、鞏固;因為不斷壯實、鞏固,才能在一定時候萌動逆行而上脊背。據此可以看出,這樣的過程必須通過分階段修習並和內

行氣玉佩銘--各家不同解釋(1)

圖片
行氣玉佩銘 -- 各家不同解釋 (1)     《行氣玉佩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理論文物資料,也是中國古代醫學理論較早、最完整的文獻記載,據考為戰國時期的作品。     長久以來,它被氣功界認為是周天情景的描述和行功時的注意事項,雖然僅是寥寥數語,卻也簡單扼要的把氣功中「真氣運行」、「人與天地大自然間互動」的全部過程表達的清清楚楚。     原拓片被羅振玉先生收錄於《三代吉金文存》第 20 卷 49 頁。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於 1953 年從民間將之徵收,得來之後就一直黙黙躺在館裏,它聞名於世的原因是 1973 年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叢書將《行氣玉佩銘》引入並翻譯為白話。                    玉器本無名稱,氣功界人士把它稱做「行氣玉佩銘」,又稱「玉銘」或「行氣銘」。但天津博物館不同意此名稱,因為它不是佩在腰間的玉器,而是手杖把頭上的裝飾,因而他們將其定名為「行氣銘玉杖飾」。     此器為青玉,有灰黑色暈斑。十二面棱柱體,高 5.2 公分,寬 3.4 公分。中空但未穿頂,用來套在杖上,頂部為圓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與內腹相通,棱面經拋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陰文篆刻三個字,有重文符號,共計四十五字。其中不重複的字只有 22 個,但有爭議的字卻多達 10 個之多。如:『「深」作「吞」』,『「伸」作「神」』,『「萌」作「明」』,『「退」作「 復 」』,『「 几 」作「兀」、「其」』,『「舂」作「木」、「樁」』等。目前大都採用郭沫若的譯法。     從練功的角度來看,在《性命圭旨第一節口訣》中有一段頗為相近的描述,提供給大家參考:「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發,智慧日生,心性靈通,隱顯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靜闔辟之機,自然有一段飛躍活動之趣。自然有一點元陽真炁從中而出,降黃庭,入土釜,貫尾閭,穿夾脊,上沖天 谷 ,下達曲江,流通百脈,灌溉三田,驅逐一身百竅之陰邪,滌蕩五臟六腑之濁穢。」 銘文: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 几 ( 幾 ) 舂在上.地 ( 幾 ) 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一) 郭沫若的解釋:     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

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理論文物資料----行氣玉佩銘

圖片
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理論文物資料 ---- 行氣玉佩銘 簡介     《行氣玉佩銘》又稱《行氣銘玉飾》以及《行氣銘》。文物長 5.4 釐米,外徑 3.4 釐米。器呈十二面棱柱狀,中空,頂部未透,下部有一直徑 3 毫米的穿孔,與中空內孔相通。     玉佩銘上刻有 36 字銘文, 8 個重文符號,共 44 字。     據郭沫若考證,認為是戰國初年,約公元前 380 年左右的實物,是一件反映氣功歷史的珍貴文物,也是到迄今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氣功鍛煉的實物。     古玉《行氣銘》作為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被陳放在形如天鵝狀博物館的中心地帶,即天鵝的內腹之地珍寶館。珍寶館面積 600 平方米,百餘件國寶級文物精品,陳列其中。不斷往前,深入到館中盡頭,一件不大的蒼綠古玉,在燈光的映襯下,異常醒目。                                               陳列在天津博物館的《行氣銘》實物 白色水晶的托面上,是用木托置放的「行氣」銘古玉。晶瑩剔透的水晶,襯著蒼綠色的古玉,相得益彰,引人入勝。即使隔著玻璃,靜靜的文物仿若有生命在跳動,一件在歷史的長河中輾轉的古玉,仿若正像人們述說著什麼,印證著什麼,那遠去的戰國,遠去的生命。 據珍寶館陳列內容設計及負責人錢玲介紹,在我國現有的文物藏品中,玉器上刻有銘文的極少,想不出有哪個可以參照的文物進行對比。這凸顯了《行氣銘》的珍貴,但也給文物的考證帶來了爭議。 天津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劉渤,負責保管此玉多年,看著展窗內的《行氣銘》,他介紹說 : 「簡短的幾十個字,卻論述了呼吸和行氣的全過程,以及靜氣功經驗的總結,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文字學價值。除此以外,該器物表面晶瑩光滑 ,邊角處理鋒潤,拋光均勻,經過二千多年的流傳,至今表面光亮度極高,穿孔大小均勻,也可驗證戰國時期的拋光技術和鑽孔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平,讓世人為之驚歎。」 來歷         以前,曾有人誤傳《行氣銘》是馬王堆的出土文物,事實不是如此。 天津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行氣銘》曾是合肥李氏舊藏之物,這裏的合肥李氏,據錢玲介紹,相傳是李鴻章的外甥。這一僅有的線索為這塊古玉增加了一絲神秘色彩。 老收藏家認為,李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