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月, 2019 起發佈的文章

中華道家修煉學十大宗旨(上)

圖片
    中華道家修煉學十大宗旨 ( 上 ) 道家養生系列 (2) 中華道家修煉,源遠流長。據(莊子)載傳自「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經過了五千年的發展歷程。從中華道家到道教,雖其形式有所變異,其修道內涵卻沿襲相傳,經過歷代修煉人士的實修實證,不斷完善其學說,終於形成博大精深的中華道家修煉學。自成體系,沿傳不絕。為了幫助道友們理解中華道家修煉真義,今就其基本宗旨,歸納言之,為以下十條:      一、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修道為內在修煉,即內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煉的進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高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修煉功夫的精進。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過是一個箍桶匠。可知修煉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道家所謂「煉藥無拘富與貧」,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德,故「道不妄傳」,修煉家云:「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送至人。」對於修煉者來說,首先必須廣立功行,方成大道。經云:「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欲成天仙者,須立一千三百善。」                            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      二、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道門以「道、經、師」 為三寶,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因道所以立經,因經所以明道。」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參悟大道。 經,即讀經,閱讀祖師著作,印證已修。 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指明道要。真師指有真正實修功夫的明師,所謂「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以上二者,是對個人內修而言。平時做功德,仍不可少。                                                                                                                      陳泥丸真人   三、道法自然,靜者得之      修煉之道,師法自然。「自然」之義約有兩層: 其一,自然而然 不假人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強加個人意志,反害功修。故

道家養生的指導思想及基本結構

圖片
道家養生的指導思想 及 基本結構 道家養生 系列 (1) 明代養生家高濂在其著作《遵生八箋》中所言, 「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生以卻病為急 」 ,不難理解其含義,就是珍愛生命,使之健康長壽。                            道家養生的指導思想   (一)    尊重客觀規律 的原則   道家養生指導思想之一,是老子《道德經》中關於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的尊重客觀規律的論述。養生也是如此,要在尊重宇宙、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要順天時,合地利,諧人和,不要去做那些不顧自然法則,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事情。按著客觀規律辦事,就要把握好 「 度 」, 做好陰陽平衡,使之不致於失調,這樣,養生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要求的那樣,養生必須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知其陽,守其陰 」 。二者不可偏離。            (二)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的 精神   道家養生指導思想之二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 」 。要求養生的人們有一個像水一樣的平和心態和美德。水利萬物,無慾不爭,滋潤萬物,從不計較得失。人們有了水的這種 「 不爭精神 」 , 「 不爭之德 」 、 「 多奉獻不索取 」 的精神和心胸,就能夠做到心靜自然無憂煩,胸中也就有了自然大道,養生就能夠取得順天應道、天長地久的最佳效果。            (三)    見素抱 樸、 少私寡慾 的人生態度   道家養生指導思想之三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要求的 「 見素抱 樸 ,少私寡慾 」 。私心雜念太重,是達不到養生長壽目的的。減少私心,寡慾淡泊,是人生處世的一個基本點。養生的人,必須要 「 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人妄,去沮疾 」 。如果被名利、地位、權勢、聲色、外財所迷戀,放縱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那麼養生長壽就是一句空話,甚至在養生煉性的過程中會走火入魔,迷入邪途,進而損傷身心,直至病患纏身而折壽夭亡。        ( 四 )   與自然 、 人類 和諧 相處 的思想   道家養生的指導思想之四是老子《道德經》所指出的 「

心意六合大師吳翼翬(下)

圖片
       心意六合大師吳翼翬( 下 ) 抗日戰爭爆發後,吳翼翬隨中央國術館遷往昆明 。 抗戰勝利後,返回上海傳授六合八法。1950年,吳翼翬任上海電力公司工人俱樂部國術教師,1957年受聘於上海文史館,1958年3月29日病歿於滬,享年七十三歲。                   吳翼翬的功夫如何,據說意拳宗師王薌齋對他有這樣的評價,王說:「我在國內參學萬 里 ,拜見學家近千人,堪稱通家者僅兩個半,即湖南解鐵夫、福建方怡莊、上海吳翼翬耳。」六合八法相傳始自宋代陳希夷。然而此等傳說猶如張三豐創太極拳、達摩創少林拳之故事,穿鑿附會之可能性極大。                                                                                    陳希夷 (陳摶) 當時 , 王薌齋稱讚了 吳翼翬後 , 引起武林界巨大反響 。 有些人去上海找王薌齋約戰 , 恰逢王薌齋回了北京 , 他們便去找 吳翼翬比試 。 其中 , 有南京著名的 「 鐵臂膀 」 金文濤 。 此人練的是 「 陰陽八卦 」 , 以勾 、 打 、 連環為主要動作特點 , 在南京有相當 名氣 。 他到上海是來傳 「 陰陽八卦拳 」 的 。 因此 , 在上海也有眾多徒弟 。 他帶了一 批 徒弟準備襲擊經常在公園教拳的 吳翼翬 。 吳翼翬聽見了風聲 , 心中十分矛盾 。 若帶一批徒弟去公園 , 勢必造成大械鬥 , 害人也害已 ; 若 說不帶人去 , 隻身難御眾手 。 他左思右想 , 最後決定只帶陳亦人 ( 原名陳楚帆 ) 去 。 陳亦人練拳也到了一定境界 , 又是俠義之人 , 自然滿身豪氣答應護師 。 師徒倆人一如既往 , 從從容容 、 大大方方進了公園 。 金文濤的大批人早已埋伏好 。 金文濤忽然覷見 吳翼翬每天教拳的地方 , 來了一個人向 吳行弟子叩見禮 。 這人是上海很 有 名 、 也很有勢力的武林辣角兒尹天雄 。 吳翼翬的弟子只有尹天雄這類人 , 這不能不令金文濤躊躇了 。 最後 , 他還是不敢貿然動手 , 下令撤兵了 。 其實 , 吳翼翬的 「 學生 」 和 「 弟子 」 中 , 如張文廣 、 何福生 、 吳江平 、 蔣浩泉 、 季九如 、 何秀媛 、 李錫恩 、 傅淑雲 、 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