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3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解密莫高窟(十一) 五代、宋朝時期的彩塑與壁畫

圖片
  五代、宋 朝 時期的彩塑 與 壁畫 概述 五代十國是中原地區大混戰、大分 裂 的時期,敦煌及西北地區則是一片和睦安寧 的景象。 張承奉的部將曹仁貴、曹議金在“西漢金山國”草草收場之後,一方面與甘州回 鶻議和,另一方面恢復了歸義軍節度使的稱號,迅速和中原朱梁王朝取得了聯 繫。 後來又和于闐聯姻,進一步和周圍的渾、羌、龍、蕃等民族修好,加強同其政 治、經濟、科技文化及宗教、藝術方面的密切聯繫。 此時的敦煌地區成為漢族文化在西北大地的代表,成為各民族人民友好交往、互 濟互存的重要紐帶。在這一基礎之上,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 發展,對保存和發展發揚民族文化藝術優秀成果有積極的意義。 現存五代的莫高窟洞窟有: 第 4 、 5 、 6 、 22 、 36 、 40 、 53 、 61 、 72 、 78 、 86 、 90 、 98 、 99 、 100 、 108 、 137 、 146 、 187 、 226 、 261 、 300 、 342 、 346 和 476 等窟。 五代時期的敦煌莫高窟,世族豪門先後修建了一些大窟的同時,歷任河西都僧統 在歸義軍節度使曹氏祖孫的支持下,對莫高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維修整理。其中 加修窟檐、縮小甬道門,對保存保護壁畫和塑像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同時期,敦煌地區群眾結社捐資造窟修佛也很盛行,推動了莫高窟藝術的發展。 五代的莫高窟藝術風格是對晚唐藝術風格的繼續,特別是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壁 畫畫法被廣泛應用。此時期莫高窟藝術雖有藝術表現程式化的逐漸嚴重趨勢,但 色彩鮮麗、線條剛勁,代表了五代、宋初壁畫的基本格調。 宋王朝對遙遠的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區並無實質上的統轄,只是瓜沙歸義軍政權心 繫中原,努力保持與中央政府的聯繫,而求得諸如“推誠奉國保塞功臣”、“歸 義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師”、“中書令西平王”,甚至“敦煌郡王”等樣 的封贈。但這足以使曹氏家族的統治在自身努力的基礎上得以穩固,為此也推動 了敦煌莫高窟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現存莫高窟宋時期的洞窟有:第 7( 宋修 ) 、 15 、 25 、 34( 宋修 ) 、 35 、 55 、 58 、 65 、 73

解密莫高窟(十) 中唐晚唐時期的彩塑與壁畫

圖片
  解密莫高窟 ( 十 ) 中 唐 晚 唐時期的 彩塑與 壁畫 ( 甲 ) 中唐的 彩塑與 壁畫 敦煌的中唐時期為吐蕃控制。所以相應的在中唐甚至晚唐的諸窟中往往融入了吐蕃的民族形象,例如供養人的服飾、雕塑和壁畫的風格等等,而並不是完全的大唐氣象了。 就中唐諸窟而言,較之初唐、盛唐和晚唐都少,但是中唐最重要的當是兩個窟,分別代表了中唐壁畫和雕塑的成就。一個是第 112 窟壁畫中觀無量經變,其中反彈琵琶的形象成為了敦煌的又一標誌。另一個就是第 158 窟的涅槃臥佛,以及壁畫上諸弟子和信徒們表情傷痛欲絶的場面。 除此之外,第 194 窟的幾尊雕塑也很有特色,特別是雕塑中的服飾、髮髻等裝束,帶有了吐蕃的風情。 第 112 窟反彈琵琶今人臨摹,畫面反映的是十多名伎樂菩薩載歌載舞的情景。畫面正中的舞伎手持琵琶,邊彈邊舞。他的反彈琵琶舞姿優美,動作輕盈柔曼。兩邊的樂伎手持橫笛、拍板、琵琶、古琴等各種樂器,為中間的舞伎伴奏助興。整個畫面內容豐富,線條清晰精美,是研究唐代音樂、舞蹈藝術的珍貴資料。                                            第 158 窟 第 158 窟位於莫高窟南端,此窟為吐蕃統治時期所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所謂涅槃窟,是將涅槃像作為洞窟的主體,前面沒有遮擋而使臥佛像赫然橫陳在觀者面前,所以涅槃窟的平面都作長方形。 第 158 窟作為莫高窟中唐時期具有代表性洞窟之一,它那日臻完善的佛教藝術和那神形合一、神態各異,性格鮮明的人物造型,使人讚嘆不已,流連忘返。 此窟平面橫長方形,寬 18.10 ,深 7.20 ,高 6.80 米,靠後壁(西壁)有 1.43 米高的通長大台,大台上又有較矮小形如睡榻的小台,佛像即臥其上。這尊涅槃像為石胎泥塑像,身長 15.80 米。窟頂為橫長方形,四披斷面為凹曲線,像微凹曲的屋面,在建築意匠上涅槃式窟是象徵佛寺中的殿堂,佛像在洞窟空間裡,使觀者一覽無餘,給觀者以良好的視覺環境和空間印象。 涅槃像的左側面(南壁)是一身立像,為過去世迦葉佛,其右側(北壁)是一身倚坐佛像,為未來世彌勒佛,它們與主尊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