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解密莫高窟(九) 隋唐時期的彩塑與壁畫

圖片
  解密莫高窟 ( 九 ) 隋唐 ( 初唐盛唐 ) 時期的 彩塑與 壁畫 初唐、盛唐時期敦煌莫高窟     前人把唐代敦煌莫高窟時期分為四個階段:初唐期,內地早已統一,敦煌地區還有五六年的動盪、割據與紛爭;盛唐起於神龍年間,迄於建中年間;之後是吐蕃王朝近七十年的統治,一般亦稱為中唐期,佛教空前繁榮,形成了莫高窟後期的地方風格;歸義軍時期進入晚唐,在對中唐文化藝術承繼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初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留存至今的石窟有:第 57 、 60 、 68 、 71 、 77 、 96 、 202 、 203 、 204 、 205 、 209 、 210 、 211 、 212 、 213 、 220 、 242 、 244 、 280 、 293 、 297 、 321 、 322 、 328 、 329 、 331 、 332 、 333 、 334 、 335 、 338 、 339 、 340 、 341 、 342 、 371 、 372 、 373 、 375 、 381 、 386 、 390 、 392 和 449 窟。     其前期石窟在藝術上是隋大業時期石窟藝術的餘韻,雖然只經歷了公元 617—624 年的短暫時期,但在藝術史上卻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它隨著唐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均田制一起來到敦煌,是隋末進入唐初的交接點。隨著唐王朝向西域的軍事行動,中原長安的新畫風隨之而來,但河西和敦煌地區正處在恢復時期,又地處西陲,交通不便,敦煌藝術受其影響較緩慢,也較小。     貞觀十四年(公元 640 年)唐王朝平高昌,對西域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東西交通開始暢通,敦煌莫高窟藝術便迅速地出現了新的前所未有的風格和面貌。     武則天時期,沙州佛事興盛與武則天本人佞信佛教是分不開的。加之,對西域的用兵也更加頻繁,自上而下的佛教與石窟寺發展的基礎已經奠定,於是敦煌莫高窟的開窟造像也開始走向自己的高潮時期。     隨著社會政治力量的強大,經濟力量的空前發展,雄偉、壯麗成為藝術家所追求的時代風格,敦煌莫高窟的巨型造像應運而生,群像塑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公元 705—780 年,唐王朝進入盛期,而西北地區卻正值多事之秋。民族關係緊張,軍事爭戰頻繁酷烈,唐史、唐文、唐詩及各類唐代冊籍

解密莫高窟(八) 十六國、北朝時期彩塑和壁畫

圖片
      解密莫高窟 ( 八 ) 十六國、北朝時期彩塑和壁畫 ( 一 ) 彩塑     北朝時期彩塑有主體性圓雕和附屬性影塑。主體性造像都是身體緊貼牆面的 高浮雕,有佛、菩薩、弟子像。佛像有彌勒佛像、釋迦佛像、釋迦與多寶並坐佛 像。釋迦佛像按其事態之不同,又可分為禪定像、苦修像、說法像、成道像、思 惟像。前期佛像兩側僅有侍從菩薩像,後期佛像兩側又增加了迦葉、阿難侍從弟 子像。                                                            敦煌莫高窟 第 248 窟 苦修像     附屬性影塑,有供養菩薩、飛天、千佛等。以泥制模具翻制的影塑,粘貼於 中心塔柱或四壁上部,相當於凸於壁面的浮雕,用以陪襯主體性造像。北朝前期 佛像的服飾或袒裸右臂的偏袒袈裟,或圓領通肩袈裟。菩薩高髻寶冠,辮髮垂 肩,上身袒裸或斜披絡腋,下身羊腸裙,衣裙上裝飾著密集的衣紋。人物面相豐 圓,造型雄健厚重,肩寬胸平,姿態端莊,動態樸拙,神情寧靜沉穩、含蓄。此 時彩塑藝術和風格以中原漢晉藝術為基礎,較充分地融合了來自於西域佛教藝術 的營養。北朝後期的西魏時期,中原漢式衣冠傳到敦煌,南朝“秀骨清像”藝術 風格盛行。此時彩塑身著高領大袖襦服,胸前系小結,外罩對襟式袈裟。人物面 相方瘦,身軀扁平。北朝後期的北周時期彩塑進一步民族化。                                                                     敦煌莫高窟,第253窟佛像 ( 二 )壁畫     北朝時期壁畫,在石窟內大致有固定佈局:四壁上部為繞窟一週的天宮伎 樂;中部為壁畫的主要部分,或滿壁千佛,或佛說法圖和千佛,或佛說法圖和千 佛及釋迦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下部為繞窟一週金剛力士,或裝飾圖案。北 朝前期的窟頂均繪裝飾圖案,後期的窟頂在覆斗頂與人字披頂增繪本生、佛傳故 事畫、千佛等。按壁畫內容可分為五類: 1 、尊像畫 表現佛教諸神,有構圖嚴謹的佛說法圖;有既千篇一律,又色彩繽紛 的十方諸佛,即千佛;有排列有序,舞姿婀娜、作群舞的供養菩薩;有高居天宮 樓閣歡暢地奏樂歌舞的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