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1月, 2020 起發佈的文章

解密莫高窟(三) 藏經洞的發現

圖片
  解密 莫高窟 ( 三 ) 藏經洞 的 發現 發現 者 王道士簡介                                                王道士     王道士大約出生於清朝道光三十年 (1 850 年),死於民國二十年( 1931 年),活了八十多歲。據他的弟子為他立的《墓碑》說,王道士名圓篆,法號法真。但“圓 籙 " 這個名字仍然像個道教的法名,而不是他的本名。     王道士是湖北麻城縣人,大概出身農家,小的時候讀過幾年書。以後家鄉連年鬧災荒,如咸豐六年 (1856 年 ) , 《麻城縣誌》記載,因為夏天沒有雨水,禾麥盡槁,斗米千錢,人有菜色,野有饑莩。王道士大概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因為家鄉的災荒,而逃之四方。王道士個頭矮小,反映他青少年時期的營養不良。     有關王道士逃難的過程沒有任何詳細的記載,只是他的《墓碑》說他“歷盡魔劫,恢心名利 " 。最後,他在甘肅西部的肅州(今酒泉)的巡防軍中,當了一名士兵。退伍以後,在酒泉出家當了道士,師傅名叫盛道。以後,他離開師傅,雲遊到敦煌莫高窟,住了下來,時間大概在光緒二十四年 (1899 年)或稍前一些,年齡在五十左右。     王道士來到敦煌莫高窟時,窟前有三所寺廟,即上、中、下寺。上、中兩寺為西藏的喇嘛佔據,於是,王道士就在莫高窟南區北部的下寺住了下來。 發現經過     從 1942 - 1943 年逗留敦煌的謝稚柳先生所撰《敦煌石室記》(無出版地,署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中,得到一些簡略的報導:     「 王道士夜半與楊某擊破壁,則內有一門,高不足容一人,泥塊封塞。更發泥塊,則為一小洞,約丈餘大,有白布包等無數,充塞其中,裝置極整齊,每一白布包裹經十 卷 。復有佛幀繡像等則平鋪於白布包之下,此光緒二十五年歲庚子四月二十七日事,蓋宋時避西夏之亂秘藏於此,即世所傳藏經洞也。     王道士夜半與楊某擊破壁,則內有一門,高不足容一人,泥塊封塞。更發泥塊,則為一小洞,約丈餘大,有白布包等無數,充塞其中,裝置極整齊,每一白布包裹經十 卷 。復有佛幀繡像等則平鋪於白布包之下,此光緒二十五年歲庚子四月二十七日事,蓋宋時避西夏之亂秘藏於此 ( 按 : 藏經洞封閉原因 ---- 避亂

解密莫高窟(二) 敦煌藏經洞(今稱「莫高窟第17窟」)是什麼性質?

圖片
       解密 莫高窟 ( 二 ) 敦煌藏經洞 ( 今稱「莫高窟第 17 窟」 ) 是什麼性質 ?                                                                      敦煌藏經洞外觀舊貌   敦煌藏經洞的性質問題  ,  歷來眾說紛紜  ,  人們常以“石室寶藏”、“石室藏經”、“沙漠中的圖書館”、“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等來形容和說明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書的性質。對此歷來前賢學者已有諸多論述,例如劉進寶、沙武田、榮新江等都對此問題作了綜述。 藏經洞的性質歸納為  5  種說法  : 1.  藏經洞是為避難對佛藏的臨時性處理場所  ; 2.  藏經洞是對佛教廢棄物的處理場所  ; 3.  藏經洞是敦煌其中的一所寺院———三界寺的收藏佛經  ( 包括古舊殘破佛經 )  和供養佛教其他法物之處  ; 4.  藏經洞與佛教傳統的“石室藏經”有關  ; 5.  藏經洞是佛教徒供養佛教法物的地方  ,  藏經洞寫本佛經是供養經。 ( 據沙武田 : 《藏經洞的性質、封閉原因和時間研究綜述》 )     順便一提,三界寺遗址在敦煌莫高窟第 16 窟前面 , 即敦煌莫高窟下寺。     前兩種說法 ( 即避難說和廢棄說 ) 已較少學者接受,現集中論述後三種說法。這三種說法基本趨同  ,  即都認為與佛教的藏經和供養法物有關  ,  只是各人的知識背景、研究方向不同  ,  故論述各有側重。     敦煌藏經洞藏經的思想基礎是唐五代時期佛教普遍流行的“三寶崇拜”思想  ,  藏經洞藏品是“三寶崇拜”思想的產物。     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  ,  為擴大對民眾的影響力  ,  開始強調佛祖、僧人、佛經的作用  ,  認為佛祖是佛教的創造者  ,  僧人是佛法的弘揚者  ,  佛經是佛法的承載者  ,  併為神聖之物  ,  從而在信佛大眾心目中形成了對“佛”、“僧”、“經”的崇拜  ,  稱之為 “三寶崇拜”。出於對佛祖的崇拜  ,  信眾們修寺建廟、開窟造龕、塑像描影  ,  蔚然成為風潮。許多善男信女為此大肆施捨財物  ,  有的甚至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即使地遠人稀的沙州 ( 敦煌地區的古名) 竟也開窟千座  ,  窟內塑像以及窟內所繪佛像、佛本生故事、佛傳故

解密敦煌莫高窟(一) 莫高窟究竟是何人所建?為何而建?

圖片
  解密敦煌莫高窟 ( 一 ) 莫高窟究竟是何人所建?為何而建?        敦煌石窟融建築、雕塑和繪畫於一體,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 佛教石窟藝術寶 庫。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 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 492 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 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 千年的佛教藝術。                         莫高窟所在地點  ( 鳴沙山——月牙泉 )  莫高窟究竟是何人所建?為何而建? 始建者是樂 僔 ( 樂尊 ) 和尚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 碑》一文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 366 年),有位叫樂 僔 的僧人云遊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萬道,彷彿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像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聖地。於是樂 僔 頂禮膜拜,決心在這裡拜佛修行,便請來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佛門弟子、達宮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裡捐資開窟,從 4 世紀至 14 世紀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絶,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 為“沙漠的高 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 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 佛窟 更高的修為 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 公貴族們的支持,發 展較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 則天時有洞窟千餘 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 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 宋、 西夏和元代,莫高窟 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 1528 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 (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