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9月, 2020 起發佈的文章

楊式太極拳的定型者----楊澄甫宗師(上)

圖片
  楊式太極拳的定型者----楊澄甫宗師(上)   楊式太極拳的定型者及第三代傳人----太極宗師楊澄甫,字兆清,1883年生於北京,其祖父楊露禪(楊祿禪)、伯父楊班侯、父親楊健侯皆為太極名家。楊澄甫是楊健侯第三子。 體型魁梧奇偉,而溫良敦厚,不改父風,其拳外柔如綿,內剛如鐵,引人發人,皆有獨到功夫。 拳勢開展而緊湊。 將太極拳由北京傳播到南方,門人甚眾,遍及全國,為當代大宗師。 練功有成,與張秀林、孫祿堂結義。 楊健侯性情溫和,回憶早年練功之苦,對於愛子楊澄甫不忍管束過嚴。楊澄甫每日到拳場練功,拳劍刀槍、推手散手,雖然均合乎楊家祖傳規矩,但並未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楊澄甫29歲,在北京中山公園設立拳場,公開傳授楊式太極拳劍刀槍,只教架式,欲學大捋散手、粘劍粘杆,必須到楊府拳場,楊健侯在家中親自坐鎮。健侯思慮周密,佈置得當,故楊澄甫授拳一帆風順。   1917年,楊健侯臨終之前,老淚縱橫,痛責楊澄甫說:「你大哥隨伯父練拳,刻苦異常,早已功成名就。你開門授徒,我在後面撐著。現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來比試,你萬一失手,楊家威名掃地。你不用功,楊家功夫失傳,真是不孝之極。我死不暝目!」楊澄甫驚聞此言,痛徹心肺,垂淚叩首,發誓用功。   楊健侯逝世之後,楊澄甫閉門謝客,日夜苦練。此時楊澄甫已34歲。楊健侯有一位家道殷實的門生,每月敬奉楊澄甫公束修大洋30元,作為安家費用。楊澄甫以每月6元大洋工資,雇用一名身強力壯大漢作為「樁子」(用以試勁的伴練者)。練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為打擊目標 ,試驗勁力,稱為「打樁」。例如,練大捋之靠勁,楊家老輩要練靠打木樁(九宮樁)或樹樁;練白臘杆之粘勁,亦每日在樹樁上左右反復刷勁。然而草木無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躍、躲閃、反擊。以人為目標試勁,乃打「活樁」。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極門內之規格。其他門派武師上門比試,決不會按太極門的規格出手。因此尚須打「活樁」,在各種不規範狀況下,以身軀之任意部位接勁,將人樁騰空放出。楊式太極的長勁,雖然將人彈放甚遠,但人樁決無內傷之虞。一根白臘杆、一個人樁,陪伴楊澄甫閉門苦練6年,反復領悟楊健侯所傳授的內功心法,終於內勁通靈,可以隨手將人樁發放至2丈外。   楊澄甫仍未有足夠信心,因為人樁畢竟不是武師。

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 楊少侯

圖片
  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 楊少侯 楊少侯,名兆熊,少侯為其號。生於1862年,卒於1930年,享年68歲。楊少侯的父親是楊健侯,“少侯幼年過繼給班侯為養子,從小受到祖父露禪先生、伯父班侯的口傳心授和嚴格調教。拳法輕靈奇巧,凌厲脆快,虛實變化無端,離空凌空並用,大有乃祖乃伯之遺風”(李璉《楊少侯太極拳用架真詮》)。 1917年,楊健侯臨終時,曾對楊澄甫說過這樣的話:“你大哥隨伯父練拳,刻苦異常,早已功成名就。” 露禪曾孫楊振基在他所著《楊澄甫式太極拳》中說:“我的伯父楊少侯自幼隨我伯祖父和祖父學拳,其藝得我伯祖父班侯者為多,且性格尤其像我伯祖父,剛勇急躁,好抱打不平。早年傳我祖父修訂的中架子,晚年始變化拳路,架高動作緊小而快慢相間,發勁剛脆,豁然有聲,目光四射,閃若電光,冷笑險嘻,哼哈作聲,氣勢逼人。其技法特點為:以柔克剛,應用粘隨抖接,出奇制勝。其手法有:拼啄拿劈、傷筋錯骨、點穴、閉戶、按脈、截脈,犯者立撲。” 楊少侯七歲學拳,得祖父楊露禪、伯父楊班侯、父親楊健侯三人親傳,尤得班侯為多。拳技精湛,功屬上乘,勁至皮毛,圈至無圈,拳速之快至拳打人不知,勁整至一片神行。楊少侯曾這樣談到:“太極拳發勁制人,其妙在剛柔相濟,陰陽互用……苟徒持純柔借力制人,或持剛勁以力服人,皆非深知拳法者。天地間無純剛柔可以操必勝者,有之,非剛柔相濟不可。”因此,少侯拳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開合有序,快慢相間、鬆緊並存,真正達到了“人身處處是太極”,“妙手一著一太極”的境界。在晚清的北京太極拳界,被稱作“千手觀音”,“太極第一人”。技藝之高,名聲之大,可稱楊家太極拳第三代“楊無敵”。 楊少侯自青年時即開始助父授拳。清朝在辛亥革命後進入了中華民國之初。曾經世襲爵位的王公大臣昔日的榮光褪去,成了清朝的遺老遺少。這樣,楊家一、二代授徒於北京城王公貴冑,旗人護衛,賢達名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曾經衣食無憂的北京城太極楊家,在翻天覆地的時代變革中失去了保持尊貴的經濟基礎。到了楊少侯和楊澄甫這一輩,楊家已有漸衰之像。他們已經不得不走向民間謀生活,走其他武術門派街頭賣藝的路。在紫禁城西南角的中央公園設立拳場,公開在民間傳授楊家太極拳。 1912年12月,楊健侯的弟子許禹生倡導成立

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楊健侯

圖片
  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楊健侯 楊健侯,名鑒,字健侯,號鏡湖,廣府南關人(今河北永年人),是楊露禪的第三子。人稱三先生,晚年稱老先生,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 楊健侯生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說生於生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於民國六年(1917年)。自幼從父楊露禪習練太極拳。其父嚴厲,終日督促,不讓有絲毫懈怠,以致身心疲憊,不能勝任,曾欲自盡,幾次都被發現,救了下來,可見當時練功的刻苦。結果技藝大成。 他的拳術剛柔並濟,出神入化,刀、劍、杆各種器械無不精通。且善發彈,拿三、四彈丸於手中,往往能同時擊中三、四隻飛鳥,有彈無虛發之美稱。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期間,總是伴隨身邊。 楊露禪逝世後,他接替父職在京授拳。他寬厚仁慈、秉性溫和,從不恃拳傲揚,有極高的武德。又因其性情溫順,循循善誘,隨其學藝者頗多。 因技藝精進,肯鑽研,他在繼承父親「小架子」的基礎上,著眼健康第一,又為適應部分學習者需求及身體條件,在露禪小架子招式上,幅度擴大,既保持了技擊特點,更適合老年人健康需要,修改成「中架」。在太極拳發展和傳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拳術剛柔並濟,達到很深的境界,特別善於使巧勁。他的門徒甚多,傳授大、中、小三種架子。對於刀、劍、槍等也極為鑽研,每次比賽均獲勝利。他性格溫和,在比賽或練武時,對任何人也不輕視,此其制勝之源。 大家最喜歡的乃是,他用一個手指的指端對住某件東西,立即可以叫它分開來的本事。 當時其他門派有善用刀劍的高手,與他交手,他只用拂塵挫敵,每一搭手,人多被他擒拿,處於背動之勢,很難接近其身。他還善用槍桿,任何勁力均可發於杆頭,遇上他人槍桿,無不被他連人帶槍摔跌出去。 健侯的手法敏捷、眼神、身法都非常地好。發勁時百發百中。有一次去北京某戲院看戲一演員表演中突然手發軟,手中短刀脫手向觀眾飛來,健侯眼明手快,立即把刀擋住,並送上臺去。 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可以將燕雀止於掌心,不能飛走。可能是因為鳥類在起飛前,兩足必先下沉,沉後得勢,才可縱身起飛。楊能聽其兩爪下沉之勁,並隨之往下鬆化,燕雀因無力可借,所以不能飛走。由此可知他聽勁與化勁的靈敏奇妙,絕非他人能望其項背。 到了晚年,練功常在睡臥時,衣不解帶,

一代太極拳大師楊班侯的武林軼事

圖片
  一代太極拳大師楊班侯的武林軼事 楊鈺(1837-1892),字班侯,楊露禪(又名楊祿禪)的次子。生於道光十七年,自幼隨父習太極拳術,終日孜孜苦練,不間寒暑。但是露禪課督嚴厲,不使少息,班侯經常受體罰,幾乎想逃跑。後跟武禹襄習太極拳,又得王宗岳《太極拳論》,藝更精進。根據河北永年縣志記載:楊班侯相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嚴父真傳,學武悟性極高,騰挪跳躍,像猿猴一樣,尤其擅長太極大杆技術,掌握了太極拳的奧秘。他繼承了乃父衣缽,武功卓絕。約在清咸豐六年(1856年),19歲時隻身來北京,先跟其父楊祿禪在端王府教拳。(一說在淳王府內教授其子侄習武。)後在北京新橋香餌胡同設場授徒,因不被時人所識,一度被人冷漠對待。楊式太極拳經楊露禪及楊班侯來京親臨指導後,始傳於北京,漸及全國。 楊班侯性情剛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數折強梁,年尚未滿二十,已經是名滿京華。尤其是拳擊雄縣劉武師和北京西四牌樓比武教技兩件軼事,至今人們尚津津樂道。 當時,有一王公貴胄仰慕班侯大名,特接班侯住在府中,禮聘為師,酬以重金,對於班侯執禮甚恭。時有雄縣一姓劉武師,武藝高強,手上有數百斤力氣,精通岳氏散手,門徒千人,名聞京師。劉武師見班侯受如此禮遇,心中看不起太極拳,很不服氣,心生嫉妒,便約班侯於北京東城某處比武,想要折辱班侯。消息傳出,京城轟動,觀者如賭。   二人至場,劉武師即出手擒拿其手腕,欲將班侯擲出。只見班侯神氣一振,隨勢用太極拳中“搬攔捶”之法以截勁抖之,劉則如彈丸跌出數丈開外。班侯性急手狠,出手見紅。劉跌出後口吐鮮血,內傷甚重,手中尚抓住扯下的班侯的半截袖子,狼狽而去,從此不敢小視太極拳。 後到清政府旗營任教官。得戴藍翎武德騎尉一職。 班侯善散手,出神入化,發無不中,當著披靡,所向無敵。   時北京有一人,號稱萬斤力者,自言曾打七省擂臺,未逢敵人,尤其擅長硬功,能夠以雙手搓石成粉。他在北京四門貼上貼子,揚言必敗楊家父子,態度十分倡狂。班侯聞言甚怒,相約於某日在北京西四牌樓比武。   至期觀者數千人。班侯騎一白馬,緩緩而來,萬斤力者早在那裏等候。只見其身材魁梧,虎背熊腰,一望而知力大無窮。班侯身材瘦削,長袍馬褂,文質彬彬,貌不驚人。   對方一立勢,發聲如雷,氣勢如虎,咄咄逼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