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月, 2020 起發佈的文章

太極內功系列 (5) 丹田與太極拳內功的關係 (上)

圖片
太極內功系列 (5) 丹田與太極拳內功的關係 ( 上 )          “ 丹田”一詞源於道家養生術和傳統中醫針灸學,武術內家拳用其闡述內功之修煉;當今,書法美術界、聲樂界、戲曲界等也都用“丹田”一詞。可見,“丹田”已成為傳神、用意、運氣技藝的共用術語,已不是道家養生術與武學的專利了。     道家養生術以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把自然界能夠用以長壽得道、養生益智的物質精華所煉得的實體稱為“丹”或“金丹”、“外丹”;把修煉內功者潛心修煉,使自身“精氣神”相互依存、互根互用所激發出的用以個體自我修復,自我完善,挖掘自身潛能,實現“葆性全真”的體內物質精華稱之“內丹”,而人體內能用來修煉、生發凝結“內丹”的部位就是所謂的“丹田”。由於道家養生術的發展過程,經歷先期以用爐火燒煉藥石獲取“外丹”,到後期將人體擬作爐鼎,經澄思息慮,調氣入靜修煉精、氣、神獲得“內丹”的階段。 兩晉時,中國第一個女道士魏華存開創“三丹田”的養生理論,道家代表人物葛洪在其《抱朴子》一書中明確地指出三丹田在人體的位置:上丹田在兩眉中,中丹田在臍上一寸二分,下丹田在臍下二寸四分。然而,因為道家養生術的功法眾多,不同功法的修煉目的有別,修煉方法有異,所以對“丹田”的位置的指向也不盡相同。就上丹田而言,有百會、囪門、印堂、山根之不同;就中丹田而言,有膻中、中脘、臍中之異:就下丹田而言。有關元、石門、氣海、神闕之別。儘管從人體點 ( 穴位 ) 的角度看,不同功法對丹田指向有以上不同,但就丹田在人體所處的區域而言,卻有共同之處:上丹田在“腦為元神之腑”的頭部;中丹田在“宗氣匯集”的膻中至臍這一區域;下丹田在“藏精之腑”的臍下至會陰這一區域。並且,所有養生功都認為:上丹田主煉神,中丹田主煉氣,下丹田主煉精;而且,修煉內功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三調” ( 調神、調氣、調形 ) 加“意守” ( 守丹田或經絡等 ) ,修煉的目的有修性、修命、性命雙修之別。      道家養生術所講的“性”。主要指修煉者個體的心性和意識活動的功能,包含了道德、思維、智慧、意志等人體自身的心理功能和心理活動的各種表現。“命”,主要指修...

太極內功系列 (4) 練意功法

圖片
    太極內功系列 (4) 練意功法 練意功法     意在行拳當中擔當著“令行禁止”的重要角色。故而前人有“凡此皆是意”和“重意不重形”之說。而拳論中“有意卻無意,無意卻有意”的精闢見解,又辨證的闡明了行拳用意不可偏重的要領。                        準確恰當地把握用意的規矩和尺度來盤拳和行功,就能打破和超越以形體動作為主的常規之籬笆而拓展出一片優遊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功勝境來 。 行練意之功的要點在於以意引領內氣來催動姿勢,但又不可用意而令人神情發呆,動作發癡。意氣應在恬淡無求中徐徐運行,心境自然趨於平和,安然。 意的策源地在於內心,發自胸部的十字中心處(即中丹田)。行練意之功,是有意識地將意與形分為一陰一陽,而又使之相合於一環之中進行交替更迭的轉換與銜接。在如此簡單的動作中,便於體會意領著形走(既“意在先”)的動作順序,運行方法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意趣和韻味。而一旦意與形的先後順序倒置(即形動在先)時,意的作用和功效立即由顯轉晦,學者應引以為戒。 (一)練意歌訣     身空背融內氣生,雙手意沿山字行。     山字兩邊領手出,中間一豎合身中。     循環不止陰陽轉,開合相寓意分明。 (二)修練方法 1 當行練氣功法至終止時,雙手按落在跨旁,隨即心中“一定”心中,身中無一物掛累,渾然不覺,背部融融氣感油然而生,並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貼向背後,其狀似廟中供奉的佛像背部光環攏照全身,並由此孕育出陰陽轉換的契機。繼而內氣升騰,促使兩手由胯前掤兩肩前。此為“身空背融內氣生”的著落處。 2 以意領肩前之氣向兩肩之中心匯集 , 透達背後再轉向兩側分流 , 再環繞於兩肩前合為一處。意氣的流動猶如沿橫置的山字潛轉迴旋 , 唯山字橫在背後呈圓弧形狀。兩手依著一起的走向 , 先內旋合向胸前 , 在沿肩向前環繞至肩前,此為“雙手意沿山字行”的著落處。 3 當雙手旋至肩前之際,意又領內氣集向兩肩中心並由此透達背後,轉沿雙肩兩側向前旋轉;兩手跟隨意氣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