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2月, 2019 起發佈的文章

太極內功系列 (3) 練氣功法

圖片
太極內功系列 (3) 2. 練氣功法 首先說明,這裏所講的氣是人體內蘊藏的關乎盛衰,主乎生死的真元之氣,與口鼻往來的呼吸無關。 (一)練氣歌訣 兩臂落時身散空,無我無為入化境。 正氣沉降意氣起,手擎內氣兩旁升。 兩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現頂淩空。 兩手攏合丹入腹,浩然正氣留正中。                                 (二) 修煉方法 1 兩手內翻至手心朝下,意想浩然正氣透胸下沉,邊鬆沉邊向四外鬆散,內氣在縱橫鬆散的迴圈中層層散開.意與氣相連,意不能鬆,氣就不會散,氣不散就不能通,內氣通不出便無法與自然界之大氣融合,交流,也就無法企及空靈無滯的境界.兩臂隨著浩然正氣的下落而運行,不要有意的呼氣,吸氣,更不要憋氣,而應毫不管呼吸.兩手落至大腿肚旁入地,待進入化鏡後,時時處處猶如沒有自身般全體透空.此為“兩臂落時身散空,無我無為入化境”的著落處。 2 浩然正氣沉入地下與地氣交融後自然由足下生髮,沿身兩側向上升騰,柔和地催促兩手擎托內氣翩然環舉,身體有隨之升騰的輕鬆愜意感。此為“手擎內氣兩旁升”的著落處。 3 兩手升至齊肩,胸中十字中心“一定”,似有點滴霧露降至掌心,心存一片虔誠去接納它並與之相融。此刻在頭頂前上方自然現出一淡橘黃色的氣團,雙手攏向頭前欲抱氣團,不待手至,氣團便自行斜下入腹而貫通周身,呈現出渾圓的磅礴氣勢。此為“兩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現頂淩空,兩手攏合丹入腹”的意境體現。 4 浩然正氣從上丹田穿經中丹田,下丹田落至兩腳大趾旁入地。與此同時,浩然正氣縷縷不斷地向身中返升,身體漸感充盈,舒適。要將內氣貫通的充實感受意識地存留在體內和心中。此為“浩然正氣留正中”的所在。 練氣與養生:文中所講的正氣,內氣,前人稱之為真氣,元氣。至今科學尚未證明這種蘊藏在人體內的內氣之實質(按:台灣物理學家李嗣涔測定為順磁共振現象)。 在探索練氣方法之奧秘時,不要片面的追求內氣充足,亦不要用意識調控陰陽之氣的增減,以免步入歧途。功中所練之氣是自然平衡的,靠人的思維是捕捉不到的。日久功深後,人們才會領略到內氣在內功理法的運用上所具有的超長的威力。 在養生方面,以氣潤身可令周身血脈暢通無滯,從而促使血液循環正常,無微不至地滋養周身。          

太極內功系列 (2) 太極內功心法說明

圖片
太極內功系列 (2) 太極內功心法說明 (一) 引言 太極功法是融動與靜於一體,開發人體神氣之潛能的一種高層次的內功練法。 楊式太極大宗師楊健候(1839-1917)夜晚常坐在草編的蒲團上練靜功以養神意氣,還曾不厭其煩地提示徒弟們要注重內氣的培養,內氣不足則不能催促姿勢的運行,也達不到氣勢之“圓”,氣勢不圓滿,精神就提不起來。初時徒弟們不解其意,動作氣勢散漫,因而楊健候經常批評徒弟們內裏沒有東西。 1984年春,汪永泉的徒弟們邀請老師遊香山公園,那天,汪老師特別高興,和大家一起遊逛,拍照留念。魏樹人想給汪老師拍幾幅拳照,就請老師做個白鶴亮翅的姿勢,汪老師故意不抬胳膊,笑著讓魏樹人拍無身形的白鶴亮翅,魏說,這只能拍出精神氣勢,看不出招式來。老師一拍掌說:“這就對了,抬胳膊的是白鶴亮翅,這不抬胳膊內裏練的也是白鶴亮翅呀!”一句話使魏恍然大悟,始知太極內功的神氣意原本是不拘於形式的。由此魏樹人對太極功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不知疲倦的進行太極內功的探索和修煉。 不要認為太極內功是盤拳以前進行的樁功練習法,那種一練拳必須先站樁的刻板做法與融會自然的行功境界相悖。明白並掌握了內功理法之後再盤拳,就不會索然無味。 經過一個時期的盤拳,能分清什麼是招式,什麼是內功以後,才能有的放矢的體現內功理法。待內功理法運用嫺熟,用時便能自然出現時才是修煉太極功法的最佳時機,通過太極功法的修煉,滋養神意氣,使之漸趨充足,進而求達陰陽自然平衡,圓融無礙的妙境。 要之,太極功法先求招熟,次求內氣,後求懂勁之後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練。 太極功法由練神,練氣,連意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練神的程式,第二部分是練氣的程式,第三部分是練意的程式。功法隨分三部,但彼此之間卻又有著難以割捨的內在聯繫。習太極功法日久後,能自發地體現和掌握行功時機,並從中領略奧妙的存在與其出現時所顯現的靈通變化。                                                           (二) 太極功歌訣與修煉法 2.1 練神功法 術的內涵是神意氣,就全面調動和發揮人體所蘊涵的功能而言,它們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三要素.其中神居首位,主宰著周身一切運動和變化的現象,其運動方式隱顯交替,變化萬端.其作用於形卻不顯露於跡象,運用於

太極拳內功系列(1) 神 意 氣 內功理法

圖片
太極拳內功系列 (1) 神 意 氣 內功理法         神意氣是構成傳統太極拳藝之內功的三要素。通過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途徑和方法訓練、積儲而成內功。太極拳內功蘊藏在拳架之中,主導、催促著形體產生與內功變化相關的動靜、開合的運動姿勢。這是太極拳陰 ( 內功 ) 陽 ( 拳架 ) 相生,內外相合之基本規律的體現。                                          汪永泉----楊式 太極拳內功傳人之一     以下披露的神意氣內功理法是楊家先賢在積年累月的修煉和教授拳藝的實踐中取得的寶貴經驗,其間蘊藏著無窮智慧與奧妙玄機。學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煉太極拳之門徑,細心揣摩體驗,不難得太極拳藝的精髓。現就太極拳的運用注釋如下:         神 神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積累在行拳和揉手 ( 推手 ) 中的體現,由積功日久始得之。惟拳藝進展到中級階段才對拳中之「神」的運走有所感知。最早是在盤拳過程中意識到的忽隱忽現,進而神的顯現對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尋常,令人興奮而又不可思議。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規律以後,人的理解力與反應速度會大大提高,處變不驚,應對自然。外在氣定神閑,內在聚精會神,可在瞬間與意念、內氣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調動內功的運走於無形。在行拳與揉手中,「神」所表現出的奧妙與威力超乎想像,生機勃勃、變化莫測。         神的運用不受身體內外所拘,亦不受時間、空間所限,能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發揮其養生和技擊作用,不受外物干擾,亦無阻礙。 意         太極拳對意的運用發自內心。所謂「心誠於衷 ( 中 ) 而顯於外」之中位於胸部正中、兩乳之間。此處亦是中丹田的所在。前人圍繞著胸部十字中心這個點在太極拳論中做過許多文章,譬如:「手從口 ( 胸部十字中心 ) 出、手從口 ( 胸部十字中心 ) 收」、「發於中、形於外、達於四圍」、「有心不用何時嘵」、「運用在於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極拳修煉中的特殊地位與重要性。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學階段由用力做勢向「意領招出」過渡的思想基礎。從一開始學拳就要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用意識引導動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識引領著形體的運行,從而逐步進入「招中有術」的階段。       初級階段: 為「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