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氣功的發展
近現代氣功的發展 近現代氣功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自 1840 年鴉片戰爭至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近百年中,由於各種原因氣功發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 1949 年以後,在政府的關心下,氣功得到了較大發展。 (一)停滯不前的百年 氣功在新中國建立前的近百年,氣功幾乎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潛心氣功研究的人、專論氣功的書均較前減少。 醫家兼官吏潘霨輯刻的《韡(音 wei )園醫學六種》流傳較廣。他以徐文弼的《壽世傳真》為底本,加以增刪,於 1858 年編成氣功專著《衛生要術》一書,認為對疾病要“防”重於“治”,而預防的方法即氣功鍛鍊,若氣功“能日行一二次,無不身輕體健,百病皆除”。《衛生要術》又經王祖源在 1881 年重摹,改稱《內功圖說》,此書重視動功鍛鍊,內容有《十二段錦》、《易筋經》、《卻病延年法》、《分行外功訣》等,並配插圖。此書經 郁 慕俠在 1935 年重印時曾改稱《康健之路》。 《衛生要術》 這一時期內的一些著名醫家氣功的發展也作了一定的努力。如以外治見長的吳尚先、中西醫匯通派張錫純等。 從民國初年開始,在知識分子階層中,靜坐法較為風行。上海蔣維喬的《因是子靜坐法》是當時靜坐法的代表作。之後,他又專心學佛,改習止觀法,寫成《因是子靜坐法續編》。 1957 年蔣維喬被聘為上海市氣功療養所顧問及上海中醫文獻館特約館員。 《因是子靜坐法》 這一時期的內丹術,主要是述前人之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