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3月, 2019 起發佈的文章

張保仔真有其人(下)

圖片
張保仔真有其人 (下)        1809年冬天,張保仔再率小船隊欲闖珠江口,清廷在英軍及外援葡萄牙海軍(代價為八萬両白銀)協助下把張保仔趕回大嶼山。     當張保仔與官軍激戰後力竭而退時,剛巧郭婆帶親率大幫,準備向清政府投降,在大星洋面 (今天的赤灣附近海域) 遭遇張保大幫,張保因郭失信不救,且欲投降官府,立即下令攻擊。結果,因張部連續與官兵作戰,人困船破,械彈匱乏,反被郭婆帶打敗。郭部擊斃張保仔手下並落海淹死者一千餘人,生擒三百餘人。張保仔死裏逃生,揚言報仇。                據官方說法,郭婆帶在張保赤瀝角(今赤臘角)被圍之前,已「悔罪投誠」,故張保「屢次邀令幫助,俱不赴援」(《東華錄.道光朝》引兩廣總督百齡《洋匪郭婆帶悔罪投誠》疏)   再根據《香山縣鄉土志》「國朝諸寇」中<張保之亂>一文,記嘉慶十四年「十二月,賊郭學顯歸正,授把總銜。」(註12)可作旁証,証明郭學顯( 郭婆帶)向百齡投誠,約早4個月。 嘉慶十四年農曆十二月,即1810年1月。根據 瑞典人 龍思泰著,吳義雄等譯《早期澳門史》, 郭婆帶在「 1810年1月率同船隊向兩廣總督投降」。兩書記載,不謀而合。(註13)     美國女史家 穆黛安(Murray D.H.)經過多年研究,在 《華南海盜(1790-1810)》說:「黑旗大幫(即 郭婆帶所領的海盜) 的投誠事件發生於1810年1月13日。 (註14)     郭婆帶向百齡投誠後,拒絕接受官職,再不去攻擊其他海盜,閑居廣州城中,改名學顯,研究學問(因為他自小就喜歡讀書),過著平民的生活而終老。(註15)   張保仔和鄭一嫂向張百齡投誠始末                                         身著官服的張百齡畫像        張百齡,一般文獻多用「百齡」,河北省承德人,歷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文淵閣協辦大學士加封太子太保銜。        《清史稿》列傳一百三十《 張百齡傳》云:       「(嘉慶)十四年(1809年),(張百齡)擢兩廣總督。粵洋久不靖,巨寇 張保 挾眾數萬,勢甚張。百齡至,撤沿海商船,改鹽運由陸,禁銷贓、接濟水米諸弊。籌餉練水師,懲貪去懦,水師提督孫全謀失機,劾逮治

張保仔真有其人 (上)

圖片
張保仔 真有其人 ( 上 )   時代背景              滿清嘉慶年間,從江浙以至閩廣,再伸延到越南東京灣,都有海盜為患。在江浙至福建沿海活動的海盜,以蔡牽的勢力最大 ; 而廣東以至東京灣的海盜,即所謂「華南海盜」則以鄭氏的系統為主,他們的領袖曾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和叔父的親屬或部下,例如鄭七 ( 原名耀煌 ) 、 鄭一 ( 名文顯,又名耀一 ) 、 鄭一嫂 ( 原名石陽,又名石香姑 ) 。 張保 ( 張保仔 ) 實際上是 鄭一和鄭一嫂的得力助手或 海盜頭目,只因張保仔的名氣較大,於是一般人都把張保仔當作首領罷了。                   張保,人稱張保仔,亦稱亞保仔,為十九世紀初廣東海盜,為香港人所熟知之人物。坊間流傳其事蹟及掌故不少,惟訛傳甚多,部份事實且被誇大。因此,不少人誤以為張保仔是虛構的人物。              要了解張保或張保仔的生平事蹟,最好先認識清代華南海盜的簡史。              華南海盜泛指於 1790 年至 1810 年活動於廣東沿海和內河水道的海盜群,於 1805 年踏入全盛時期,高峰期時人數約有 5 至 7 萬人,當中著名的海盜有鄭一、張保仔、郭婆帶、蔡牽等。                                                            嘉慶年間 澳門葡人助清政府剿滅海盜 華南海盜的發展,大概可分四期 : 1. 早期--廣西江坪小股海盜     早期的江坪小股海盜,多為江坪一帶的漁民和商人,他們因經濟困難走投無路而當起海盜,海盜的行事多是採取短促而快捷的行動方式,他們多從越南起航,突襲華南一帶的海船,事成後會逃回越南,避開清廷水師的追捕。小股海盜行事往往是偶然發起,沒有組織,行事亦以謹慎為宗旨,其採用的武器亦是十分的簡陋,如匕首、刺刀等,他們很少有興趣以後繼續幹下去。   2. 中期--越南西山政權扶植下的華南海盜       18 世紀晚期,越南爆發西山政變,西山叛亂軍奪得政權,然而仍急需海上戰力以對付越南南部的阮氏家族以及北方的鄭氏家族以鞏固剛建立的西山政府,亦急需物資以應付軍事開支。於是便以授與官軍頭銜為誘因,賦予海盜為西山軍募集勢力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