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7月, 2020 起發佈的文章

太極拳內功系列 (19) 汪永泉談勁與點

圖片
太極拳內功系列 (19) 汪永泉談勁與點 汪永泉( 1903- 1987)自幼隨父親在楊家練拳,十四歲拜楊澄甫為師,同時在楊澄甫門下的還有閆月川、牛春明等人。汪永泉先生從 1926年即開始教拳,弟子有朱懷元、孫德善、張廣齡、張孝達、高占魁、趙紹琴、孫德明、魏樹人、齊一等。早年曾讓人把 “五行捶 ”譯成英文公開發行,晚年著有《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並在建國後曾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於 1987年 12月 6日病逝。 一、關於勁 老拳譜中講的勁法很多,也比較繁瑣。這裏我著重對滾、錯、折、磨、彈、冷、正、側、定、斷、刀、鋸、拍、撣、拽、擎、踏、重、離這十九種比較重要的勁法作些解說: (一)滾勁,「滾」是沿立圓軌跡旋轉的意思。與對方一接觸,就在接觸點上根據接觸方式,向上、向下或向側前、側後方滾動。滾動時要內外相合,使對方勁頭落空,並將自身的內勁滲入對方體內。 (二)錯勁:「錯」是前後左右錯開對方來力之頂點的意思。在與對方接手時,在接觸點不變的情況下,可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稍轉動,避開對方來力的頂端,再將自身的內勁滲入對方體內。 (三)折勁:折勁如翻板。向上下翻滾或內外折動,使對方的來力落空。與對方一接手,接觸點就是翻板的正中。翻板向上翻,內勁自下而上地滲入對方體內。翻板向下壓,內勁則由上而下地滲入對方體內。 (四)磨勁:「磨」是研磨的意思。接手時,在接觸點上沿平圓軌跡轉動,手與肘相互配合,恰似在研墨。圓圈的大小要根據對方來力的大小而定。對方為大則圈大,對方力小則圈小。手、肘由內向外磨轉時,要有拋出之意,來力必被甩出。由外向內磨轉時猶如漩渦向裏旋捲,使來力墜入漩渦之中。 (五)彈勁:即是彈簧力。在用彈勁時要先蓄後發。彈勁是先借對方之力壓縮彈簧,然後猛然撒放,將對方彈出。彈簧力取決於內氣的鼓蕩和體內「鐘錘」的前後擺動。 (六)冷勁,發冷勁要突然。看準對方身體的重要部位,以短暫、剛健的內勁突然擊之。冷勁實為柔中剛、軟中硬的厲害勁法,擊到對方軀體上雖不傷表皮,卻使內臟不適。突發冷勁極易使對方受內傷,故不可輕易使用。 (七)正勁:即上直之勁。與對方一接手,要很快聽出對方來勁的方向。凡來勁都有兩端,一端是勁頭,一端是勁源。對方勁頭無論有什麼變化,勁源始

太極內功系列 (18) 孫德明談汪永泉太極真要 (精華版)

圖片
   太極內功系列 (18) 孫德明談汪永泉太極真要 (精華版) 孫德明,1924年生人,天津寶坻人。為汪永泉嫡傳入室弟子,7歲跟商寶善學習楊少侯傳授的楊氏小架。1953年進京工作,和馬洪藻學過形意拳。 1966年投在崔毅士門下,學習楊式太極拳大架及推手功夫。 1978年拜汪永泉為師,學習太極拳中架及楊家家傳的推手功夫,直至汪永泉去世。一生別無它好,專心研究太極拳。在太極拳技擊上尤其具有精深造詣。 現任北京永泉太極拳研究會名譽副會長。   談到汪永泉的功夫,孫德明這樣描述:“非常細膩,但又無邊無際。細膩的跟水一樣,摸起來柔,用起來威力又無窮。汪永泉老師的拳法像大海”。“我們跟他動手,無論多大的勁力下去,摸不到東西”,“過去說泥牛入海,泥牛還有點摩擦力、阻力,但你使向汪老的勁是沒有任何著落的”。   孫德明道,汪老對太極拳的精、純要求很高,太極拳要精煉,除了下苦功,還要掌握核心技術,要不然,東西不對,下的功夫越大,走偏就越遠。精的東西不在多,可能就那麼幾點,但要準確。功夫精了還要純,混了雜質,就會變樣。現在很多傳統太極拳變化比較多,外形變了,內在的核心不能變,神韻不能變。 孫德明拳照 技擊秘要---點、拍、斷   孫先生說,汪老的技擊功夫,很細膩,一出手,跟書法的用筆似的,有來歷,不是隨便亂比劃的。這個來歷就是內功。一舉手,內功就有。有內功就可以沒有法,太極拳論說,動即是法。這是講在內功的基礎上,沒有內功,這話是空談。練拳開始的時候,所有的法都是練習內功之用,內功有了,逐漸去法。   技擊的具體運用有勁,太極拳的勁有很多種,汪老獨門秘技,他最拿手的,也是最常用的,是點、拍、斷三法。   “點”是汪永泉先生得心應手的技擊之法,運用最多,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無論對方以何種方向,何種勁力來攻擊,皆以全身功力凝聚指尖,照其勁源,點擊截斷,其攻自破,且勁力回擊,自毀長城。   孫德明先生說,他多次親見汪老以點法展示技擊功夫,並親身感受了汪老“點指神功”的威力,進攻者遭此一點,委頓如敗絮飄風,喪失戰鬥力。如今,孫德明經過多年苦練與實踐,對點法心得尤其透徹。   “拍”為截其勁路,迅捷無倫,避其鋒芒,擊其中核。在敵舊力將竭,新力未生之時,重擊敵樞紐。很多人誤解

太極內功系列 (17) 魏樹人談太極 (下) (精要)

太極內功系列 (17) 魏樹人談太極 ( 下 ) ( 精要 )     太極功法由練神,練氣,連意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練神的程式,第二部 分是練氣的程式,第三部分是練意的程式。功法隨分三部,但彼此之間卻又有著 難以割捨的內在聯繫。習太極功法日久後,能自發地體現和掌握行功時機,並從 中領略奧妙的存在與其出現時所顯現的靈通變化。 太極功歌訣與修煉法 1. 練神功法     術的內涵是神意氣 , 就全面調動和發揮人體所蘊涵的功能而言 , 它們是密切相 關 , 不可分割的三要素。其中神居首位 , 主宰著周身一切運動和變化的現象 , 其運動 方式隱顯交替 , 變化萬端 . 其作用於形卻不顯露於跡象 , 運用於勢而不拘泥與成規 , 靈動活潑 , 優遊往來 . 正合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比喻。     神的內在威勢是在深識理法並運用自如而自然掌握了拳術中的招與術既要相 互以來而又不能相互脫離的對立統一規律之後,就會明白招式有局限性,空架子 則無益。而以下介紹的內功之術卻不拘於任何形式,既可伴隨著著招式合練,又 可以在無形無相的神意氣流動中默默挖掘,積蘊內在的能量和功效。 (一) 練神歌訣 心令形運身從心,體內舒鬆形自停。 混沌初澄心定意,沉著轉換神自提。 宇氣落頂頭光釋,心中寂然靜生形。 空漭之氣腹自納,勃然不動背光生。 二目炯炯乾坤轉,時機奧妙現神通。 (二) 修煉方法 1 起始之際,全身內外俱寂,有不知身處何地之感,更無一處不適;此謂“無我 無為”。 2 一片寂靜到極處,動念悄然而至,精神隨之勃然提起。在神的統領下,於瞬間 完成開胸,張肘,塞腰,鼓腕內之內氣運行的全過程。 3 內氣悠然下行至會陰(狹義的會陰,即太極所指的會陰,在男性系指陰囊根部 至肛門之間、在女性系指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結構。)轉而上生,促使兩 手處於騰虛狀態並開始運行。形體的運行依賴心勁的促使和驅動,聽命於十字中 心(十字中心即人體的中心)的指令才會達到沒有四肢感覺的自然運行。此即 “心令形運身從心”此心非指供血臟器之心臟,乃內心之意,心意由衷(中)而 發,發自十字胸部之十字中心。     要點:在具備一定的行拳基礎後才易於入靜,進入狀態;在熟練的掌握拳架 之後修煉太極功才能體會神意氣的細微變

太極內功系列 (16) 魏樹人談太極 (中) (精要)

圖片
     太極內功系列 (16) 魏樹人談太極 ( 中 ) ( 精要 )   練太極拳一定要以舒適為標準。練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要放鬆,甚至末稍神經都放鬆。只有放鬆才能真正養生。身形繃著,就如同滿滿的一瓶子水,那就什麼也進不去,就是添什麼東西也進不去,假定你這個瓶子裏邊是空的,裝什麼都可以,肯定能進能出,這才叫行雲流水、這才叫虛懷若谷。否則的話,你就是整天練丹田氣,身體也還是僵硬的,這就不可能吐故納新了。怎樣才能達到放鬆呢?從找舒服上入手。找舒服就是在練意氣之功——意在先,氣催形會使身體很舒適。很舒服是一種內在的美,這種內在的美,主要是靠意氣的滋養——這是氣血流通、生命力旺盛體現於外的自然表現。所以練太極拳一定要重意不重形。太極拳的姿勢是內氣催動的,不是形體的模仿。形體的模仿很快就學會了,而意氣的走向和奧妙則需要長期的鍛煉、揣摩、體悟。每一個人都有意氣,但就是不用。 ( 一般人 ) 做什麼都憑氣力,這個氣是呼吸之氣,這個力是筋骨之能。練太極拳一定要把這個習慣給改了。   經過對太極拳神意氣等內功心法的系統探研,走過不自由和懵懵懂懂的不自覺狀態,每個人都能掌握這種“四兩撥千斤”、“使人從身前蹦跳而起”的太極揉手 ( 推手 ) ,而“延年益壽不老春”更是題中本有之義。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最好能按照內功心法的要求多練習太極拳套路,在此基礎上,就可以練習揉手了。一般來說,揉手的時候要改掉猛推對方身體的習慣,要充分發揮形象思維的作用,把對方想像得沒在你面前似的。   揉手養生的基本技巧是推大氣球——讓大氣球去碰對方的身體。記住,在此過程中,氣球還要有一些變化,比如,如果遇到對方頂力,就意想氣球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壓縮後迅即彈回復圓,並向受力方推進彈發對方。    如何讓自己手裏始終有大氣球的感覺?經常練習拍氣球:兩手好像粘著一個大氣球(一手一個氣球也可),然後,一次次的往地下或身前推揉氣球,同時體會兩手沾粘連隨的感覺,這樣練習幾天之後,手上有感覺了,就可用大氣球的方式來進行初步的揉手了。 太極拳內功修煉法     太極功法是融動與靜於一體 , 開發人體神氣之潛能的一種高層次的內功練法。     先師講 , 師爺健侯公 ( 楊健侯 ) 夜晚常坐在草編的蒲團上練靜功以養神意氣,還曾不厭其煩地提示我們要注重內氣的培養,內氣不足則不能催促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