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內功系列 (6) 丹田與太極拳內功的關係 (下)
太極內功系列 (6) 丹田與太極拳內功的關係 ( 下 ) “ 丹田”之說早見於東漢桓帝時的《老子銘》、《仙人王子喬碑》和 《抱朴子 · 地真 》, 據此它們應是內丹術形成之真正標誌。王宗岳《太極拳論》提出“氣沉丹田”;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寫作“氣歸丹田”;孫祿堂《太極拳學》寫作“氣降丹田”,其他文獻的“丹田說”基本從王宗岳《太極拳論》的“氣沉丹田”。關於丹田的位置,先哲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有以臍中、關元、神闕、石門、氣海為丹田的幾種說法,這與道家養生術對下丹田位置的說法相同。從修煉太極拳而言,只要把臍下小腹部視為丹田即可,無需拘於分寸之間。因為從“下守重心”的觀點看,丹田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面,而是小腹內的一個圓形腔體。這個圓形腔體的中心點應位於腹部能調整和穩定人體重心的那個部位。即人體的重心點。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凝神修煉,這個以人體重心點為圓心的腔體——丹田就可以像機械上的萬向軸一樣,能圍繞經過它的中心點的三條運動軸 ( 垂直軸、矢狀軸、冠狀軸 ) 的交點 ( 重心點 ) ,作出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轉動;其轉動的軌跡可以是繞垂直軸的平圓、繞矢狀軸和冠狀軸的立圓,以至繞中心點的橢圓或∞形。正是丹田在心意作用下的多向轉動功能,才發揮出丹田可以“下守重心”和引動形體運動的關鍵作用。 ( 見圖 1) “ 下守重心”就是要在盤架子或推手中盡可能地讓身體的重心穩定,身體在外力作用下不產生位移。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 1 、降低人體的重心點並使其始終不能超出支撐身體的兩腳所佔有的底面積: 2 、讓重心點能始終保持零受力狀態,也就是丹田不受外力作用的影響。降低人體重心點的辦法是:鬆腰落胯,屈膝圓襠,腹部 ( 丹田 ) 鬆沉,胸部虛空;這樣不僅全身的重心降了下來,使身體形成下重上虛的穩定狀態,還促成了“兩腿分峙如劍格”,讓“下體兩足定根基”,也為“丹田內轉”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保持重心點不超出兩腳支撐身體所占有底面積的關鍵,在於把握好虛實轉換這一要素,全身總虛實的轉換要靠以命門 ( 後丹田 ) 為對稱點的兩個腰腎的抽托與兩胯根抽落同步完成:下肢兩腿的虛實轉化須隨上肢兩手 ( 臂 ) 的虛實轉化同步變化,也就是...